浅淡儒释道三教影响下的唐代诗人(中)

猫小禅
图片: 亚明画作《石壕吏》 二·杜甫,以儒治世 中国的文字非常有意思,在说杜甫之前,我们先来看,何为“圣”。造字之初,甲骨文的“圣”酷似今日繁体字“聖”,由一人、一耳、一口组成。与仙不同,“圣”是切实活在人间的,且可耳听民情、口述道理、才德兼备的人。 万世师表孔圣人,赞誉尧舜,倡导礼治,开办私学,树德育人。此后,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的士大夫阶层,呈现出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普世情怀。史学大家钱穆先生很是推崇杜甫,对他有两个极为中肯的评价。 其一,他将杜甫定义为“严正的读书人”,从治学与品格上勾勒出杜甫的人物画像。一个耿介、勤勉的书生,治学严谨,其做的律诗对仗之工整,音律之和谐,为后世学习之典范。 其二,他对其赞誉有加,他说“对唐代三百年最有贡献的,恐怕要属杜工部了”。这里要特别注意,钱老说的是整个唐代而非唐诗或唐代文学。 杜甫比李白小11岁,他出生在官宦之家,自幼接受的是儒家正统教育。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早年应试落第,困居长安,天宝十三年(754年)凭借奏赋三篇惊动朝野;不幸在次年爆发安史之乱,在战乱中看尽人间疾苦,以诗篇记录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历史进程,所以后人又尊称他为“诗史”。 论其社会性,远比艺术性深远。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颂佳句新。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