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野美食唇齿间(上)

夜叶子
序:唯有美食不曾辜负 我的家乡在湖南永州的一个小山村,名叫桃花村。 从离开家乡求学到后来参加工作,与故土的分离已经有十余年。 家乡穷乡僻壤,交通闭塞,民风淳朴。家乡的人们,靠山吃山、近水吃水,但丘陵地带土地贫瘠,尽管乡民起早贪黑、家家勤俭持家,日子仍然相当清贫。 从我记事开始,贫困的符号就如同烙印一样印在了我的心上。 也因为贫困,乡民们自有自己的一套“乡野美食体系”,尽管田地不多,肥沃的土地更是稀缺,但是连绵的大山馈赠给村民不少美食的恩赐。而乡民们更是有一套“绝活”,能化腐朽为神奇,准确分辨出哪些东西将成为美食,如何烹制。这些采摘的技巧和烹饪的方法,代代相传,家喻户晓。 儿时的我们,很小就需要承担很重的家务劳动,大部分的时间徜徉于田间地头和山野高岭,对方圆数十里的环境了若指掌。 苦,而不觉得苦。 是因为苦中,还有美食的慰藉。 苦,而不知苦。 是因为乡野之中,习惯后便对一切生存的状态充满感激之情。 离开家乡,一路打拼,日子一天天好起来,越来越多曾经不敢奢望的东西已经唾手可得,但是,不能忘却的却是温暖童年的那些乡野美食。 或许,从一出生划定的“味觉识别系统”已经将味觉锁在了那个宁静、优美、贫穷、质朴、闭塞的江南烟雨村中。 终于决定,借助平台一角,将故乡的乡野美食一一道来,让回忆生根、发芽。 哪个游子不思乡? 很多时候,思念,只是搜寻我们的回忆。 而我,回望故土,顿觉美食唇齿间。 1.雷公菌 桃花村虽然贫瘠,但是多山多石,风景如画。 每当春雷响起,大雨过后,雷公菌就开始冒出来,漫山遍野都是。不过,夏天更适合雷公菌的生长,而且长得又肥又大。它的样子跟木耳有些像,只是没有那么大罢了,因此,又有人把它称之为地木耳。新长出来的雷公菌颜色鲜艳,呈微黄色或者暗绿色,鼓成一个个大小不一形状也不那么规则的小泡,呈半透明状。一段日子没人采,就会变老,颜色也变得黯淡,这样的雷公菌吃起来味道差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