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旭芒发布的作品8
- 山阴之雪连载· 架空33 人加入书架
作者自述:读《世说新语》,至任诞、简傲、排调诸篇,不能不注意到王子猷。他性格奇特、举止张扬,即便当时玄风大畅、名士辈出,王子猷身处其中,照样鹤立鸡群,格外引人注目。 他是矛盾体——精熟《论语》,却不拘礼法;出身士族,但蔑视权贵;投身宦海,又寄情山林;目空一切,然敬重奇人;蓬首散带,偏精神洁癖;不矜细行,独一往情深。他倨傲而好胜,才高而不羁。避俗,未免有矫情之举;自高,终难逃秽行之讥。 服散,像不像嗑药?啸傲,无异于摇滚。在他的身上,似乎有一千五百多年后,美国垮掉一代的影子。对内心自由的追求,对既有价…(展开)
作者自述:
读《世说新语》,至任诞、简傲、排调诸篇,不能不注意到王子猷。他性格奇特、举止张扬,即便当时玄风大畅、名士辈出,王子猷身处其中,照样鹤立鸡群,格外引人注目。
他是矛盾体——精熟《论语》,却不拘礼法;出身士族,但蔑视权贵;投身宦海,又寄情山林;目空一切,然敬重奇人;蓬首散带,偏精神洁癖;不矜细行,独一往情深。他倨傲而好胜,才高而不羁。避俗,未免有矫情之举;自高,终难逃秽行之讥。
服散,像不像嗑药?啸傲,无异于摇滚。在他的身上,似乎有一千五百多年后,美国垮掉一代的影子。对内心自由的追求,对既有价值的挑战,个性鲜明、举止率性,王子猷显得十分现代。
他生存的时代,中原板荡,华夏文明偏安江左,朝政操纵在王、谢等几大家族手中;残山剩水,弥漫着颓丧的气息,统治者彼此争权夺利,杀戮异己,现实黑暗,民不聊生。那个时候,清谈与沉痛相并,高雅与黑暗交织,行乐与空虚同在,偏偏士风豪放、文艺发达,其影响直至今日,真是怪了。
王子猷是个例,如流星划然而过,注定明亮而孤独。
王献之,风流为一代之冠,书法造诣更是与父亲王羲之并驾齐驱。他自幼仪形持重,不交非类,有盖世之才华,和良好的家世背景。然而,他的一生,并非平稳顺遂,与表姐郗道茂离婚一事,对王献之影响甚大,以至于临终之际也不能忘怀。他属于当时的贵族,但遇到皇族的压力,王献之以及他的家族,都陷入了被动。他有软弱的一面,因而休掉发妻,迎娶余姚公主;也有坚韧的一面,他在书法艺术领域不断求索,以此为最终的寄托,并成为民族文化的瑰宝。
王献之追求完美,但世道不允许他完美。
阅读东晋,王羲之这两个儿子,令人过目难忘。他们才高、敏感,却也势利、计较,抛开名士的一面,他们同样是活生生的人,有着寻常的欢愉、烦恼、碎屑与寂寥;面对不可知的命运,同样感到迷茫、困惑、惧怕与无奈。
直接的史料不算多,《晋书》、《高僧传》、《世说新语》等也只有零星记载。好在他们的书法有摹本遗存,虽然不是真迹,但足可一窥其斑。这是中国独有的艺术,融铸成自家面目,需要天赋、才学、感悟以及人生经历等等。书如其人,内中含有超大量的信息,等待后人读取。
如是我见——这部小说,由此而来。
- 暂无评价综合评分的显示会考虑用户真实性等多项因素,每部作品出现综合评分的时间不定。
- 秋山图连载460 人加入书架
作者自述: 最初,知道秋山图这个故事,是读了芥川龙之介同名短篇小说,那时候刚加工作,还在重庆。 芥川小说有一种神秘之感,扑朔迷离、欲说还休;我还特别惊讶于他对中国绘画史的熟稔,毕竟小说的主要角色是清初四王,不是人人所知晓。后来才知道,芥川并非凭空虚构,他是读了恽南田《记秋山图始末》一文,得了灵感;选这个题材,符合他的口味,写出来,有那么一种淡淡的、罗生门的味道。多年以后,我读到恽南田那篇文章,收载于他的《瓯香馆集》,是最后一篇,也就千把字,读过的人估计更少了。再以后,对中…(展开)
作者自述:
最初,知道秋山图这个故事,是读了芥川龙之介同名短篇小说,那时候刚加工作,还在重庆。
芥川小说有一种神秘之感,扑朔迷离、欲说还休;我还特别惊讶于他对中国绘画史的熟稔,毕竟小说的主要角色是清初四王,不是人人所知晓。后来才知道,芥川并非凭空虚构,他是读了恽南田《记秋山图始末》一文,得了灵感;选这个题材,符合他的口味,写出来,有那么一种淡淡的、罗生门的味道。多年以后,我读到恽南田那篇文章,收载于他的《瓯香馆集》,是最后一篇,也就千把字,读过的人估计更少了。再以后,对中国绘画史的了解逐步增加,围绕秋山图的资料也渐渐积累起来,胸中勃勃,遂着手试写话剧,那已经是在2018年底了。话剧由于时空局限,很多内容无法展现,遂对家人说:待有机会,把搜集到的资料利用起来,写个十来万字的小说不成问题。2019年春节前,已经写了四幕,大约两万多字,正在考虑是否增加一幕,碰巧看到豆瓣推送的长篇拉力赛征文启事,心想:何不趁此机会写出来?放得久了,资料、激情都会消散。拉力赛有截止期限,正好逼迫自己,革除懒散习气。从发启事,到最后截稿,大约四个月时间,期间勾画轮廓、设想细节,然后,花了不少精力在小说角色的诗文、对联创作上;有时中宵兴奋,披衣而起,化身人物,吟哦敲句,彼时心境,非后来可详叙。完稿时,已经超过二十七万字。推敲题目的时候,曾经备有其他选项,最后,觉得《秋山图》醒目、直接,即便芥川用过了,又何妨?
黄公望作品传世很少,在明代已经是凤毛麟角。
关于《秋山图》的记载,散见于明清时期多位名画家题跋、诗文,尤其在明末清初那一段时间,十分集中、突出。亲眼目睹者,无不受到巨大震撼,好几人都用了“洞心骇目”这一词汇来形容观感。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在流传过程中也屡经磨难,好在至今犹存,虽然分为两段、隔着海峡,但典型尚在、真龙不虚,历代评价皆可得之于目验;《秋山图》则如五色祥云,短时间绚烂至极,其后,烟消云散,徒传观者惊叹之言。
这样一个题材,包含很广。在小说里,绘画史中的清初六家渐次登场,除书画之外,园林、戏曲等也多有涉及,写来真是不揣谫陋。除开小说人物个人遭际,家族命运、文脉流转也颇值得关注,而那个时节,还叠加着异族入侵、江山鼎革、中西交汇——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那幅《秋山图》,说来更像是一枚棱镜,折射着人生的斑斓、奇幻、风华与苍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