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置身事内
    “在成功的经济体中,经济政策一定是务实的,不是意识形态化的。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直面真问题、深究真逻辑的复旦大学经济学“毕业课” ☆ 连接抽象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发展实际 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可行的动员与资源调配,推动经济增长? 在确保增长的过程中,如何获得更多资源和时间去建设和完善市场经济? ☆ 结合学界前沿研究与一线调研经历 扼要论述+延伸阅读指引,满足弹性认知需求 生动解说光伏、面板等行业案例,清晰复盘宽窄巷子、华夏幸福等建设经验 ☆ 微观机制+宏观现象,双重维度串联中国经济生活中中知识与现象的碎片 理解地方政府经济治理的决策与行动逻辑 解读城市化、房价、贫富差距、债务、国内外贸易生态等现象背后各种要素的联动 ☆ 从热闹的政经新闻中看出门道,从枯燥的政府文件中觉察到机会。 “了解政府认为应该怎么办,比了解‘我’认为应该怎么办,重要得多。” 本书是是兰小欢多年教学、调研与研究内容的凝练,将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有机融合,以地方政府投融资为主线,深入浅出地论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笔触简练客观,并广泛采纳了各领域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解释微观机制,包括地方政府的基本事务、收支、土地融资和开发、投资和债务等;下篇解释这些微观行为与宏观现象的联系,包括城市化和工业化、房价、地区差异、债务风险、国内经济结构失衡、国际贸易冲突等。最后一章提炼和总结全书内容。 通过对中国政治经济体系的论述,作者简明地刻画了地方政府进行经济治理的基本方式,并指出,中国政府通过深度介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逐步推动了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以一种有别于所谓发达国家经验的方式实现了经济奇迹。基于对改革历程与社会矛盾的回顾与分析,作者也在书中对当前推进的市场化改革与政府转型进行了解读,帮助读者增进对中国发展现实的把握。 兰小欢,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院副教授,上海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经济学博士。曾任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战略与研究总监。主要研究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经济,在多个国际一流期刊发表文章,著有经济学科普读物《一转念:用经济学思考》,编译《腐败与反腐败的经济学》。
  • 可能性的艺术
    ★学者刘瑜比较政治学新著。 ★全方位、多角度的政治比较视野。 ★政治在社会中,从政治之外看政治。 ★将抽象复杂的政治问题化为通俗的讲述。 ★对多变的政治现象进行比较、思考,形成社会洞察力。 ★于差异中寻找规律,在浩瀚的可能性中理解我们自身。 一个和平“爆发”的年代? 历史“终结论”的终结? 国家能力从何而来? 文明的冲突是一个过时的预言? …… 面对林林总总的政治问题,作者带领我们以一种比较的视角,在民主问责和国家能力两个政治比较的核心维度下,建立起观察的参照系,将不同体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纳入比较的视野,去分析我们的时代背景和全球化进程,讨论不同国家的政治转型与国家能力,以及文化和经济对政治变迁的影响。 “政治是可能性的艺术。”当我们将面对的政治现实当作一万种可能性之一来对待时,就能从此时此地抽离,获得一种俯瞰的视角,进而再聚焦定位现实,在浩瀚的可能性中理解我们自身。 刘瑜,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研究领域包括比较民主化、新兴民主国家、美国政治等,讲授课程包括比较政治学、比较民主转型、美国政治等。著有《民主的细节》《观念的水位》《送你一颗子弹》等。
  • 原则:应对变化中的世界秩序
    达利欧一贯善于综合宏观经济和历史趋势,这是他取得职业成功的原因,也是他的作品得以吸引全世界数百万读者的魔力。在这本新著作中,他将其应用到我们当前的转型时刻。达利欧正确地认识了历史上驱动世界所有主要国家成功和失败的周期和力量。 几年前,达利欧开始研究巨额债务、赤字和债务货币化,以及类似于今天的财富、政治和国际地缘政治冲突是如何在类似的历史时期发生的。他将自己的分析应用到我们当前的经济和政治环境中,在试图解释驱动这些力量的因果关系时,他发现,这种条件组合是转型时期的特征,在这个时期,财富和权力以重塑世界秩序的方式转移,并解释了为什么未来的时代很可能与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代都截然不同。 全书回顾了跨越500年的历史和九大帝国,包括荷兰、英国和美国改变世界秩序的过程,揭示了这些变化背后的永恒的和普遍的动力。他同时考虑到现在世界各国对中国崛起之后的世界形势变化的关注,特别提出了自己对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深度思考。
  • 毛泽东传
    应该怎样认识毛泽东?毫无疑问,这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一位独一无二的军事家、战略家、政治家、革命家、思想家,也是一位颇有文采的诗人。我们承认人无完人,但在一味指责他的过失之前,我们必须正视他为中国带来的天翻地覆的变化,也必须足够客观地看待他作为一个领袖人物在世界上的巨大影响。这本《毛泽东传》,由西方著名学者兼记者罗斯·特里尔撰写,用相对真实客观的史料还原了毛泽东的一生,并侧重于探寻毛泽东的个人性格与心理特征,力图精准到历史的每个角度和时间,理解这位不朽人物的每一次决断乃至彷徨。 在本书中,作者罗斯·特里尔采取了通常以叙述为主的传记笔法,但在史料甄别、背景分析和观点评价等方面,都经过深思熟虑和精雕细琢,故而本书成为了西方数百种《毛泽东传》中的经典之作。这本书不仅体现出作者对于历史事件高度的敏感性,而且也渗透着政治学视角的理论穿透力,对于人物的情景分析更使历史出神入化,引导读者体味“故事”背后的时代困惑和制度机制。书中配有大量历史资料图片、珍贵的旧照片以及毛泽东的诗歌或书信手迹,使历史以真切可感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 罗斯•特里尔,1938年出生于澳大利亚。1962年毕业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获得历史政治科学一级荣誉学位,后来他获得奖学金去哈佛大学深造,并于1970年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他的老师有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和著名历史学家、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等。 特里尔已出版数十部著作,其中大部分有关中国。1980年《毛泽东传》出版,随即被翻译成德文、意大利文、保加利亚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和希伯来文等,在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自译介到中国以来,畅销一百八十万册。 特里尔获得了美国重要的两项新闻奖,即美国国家杂志优秀报道奖和乔治•伯克纪念奖的最佳杂志报道奖。 近年来,特里尔担任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和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客座教授,2008年被任命为华盛顿伍德罗•威尔逊中心公共政策学者。
  • 君主论
    《君主论》由马基雅维利于1513年写成,从意大利流传到世界各国,盛名不衰迄今已五个世纪。小小的一本书,阐述的人性本质、权力体系、国际关系,不仅清晰论断了五百年前的意大利半岛局势,也与当今各国的政治形势息息相关,还可以用来解读《权力的游戏》。无怪乎,它从西方到东方,引发了政界、宗教界、学术界的巨大反响,被列入影响人类历史的十大著作之一,与《圣经》《资本论》相提并论。 今人读《君主论》,更值得关注的是其中关于管理实践、领导力的论述。在章节“受爱戴和受畏惧,何者比较有利”“如何避免受人鄙视和怨恨”“如何争取名望”“如何避开马屁精”“君主守信之道”里,马基雅维利提出了不少高屋建瓴而一刀见血的观点。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推崇君主应该在必要的时候虚与委蛇、杀伐果决,《君主论》一度成为人类历史上di一本政治禁书,并一直承受着好坏两极的差异化评价,导致它在“现实政治的圣经”之外,还有着“西方厚黑学”这样的称号。它的是非功过自然有待每一位读者品评。不过,毫无疑问的是,这本书会作为经典继续流传下去,常读常新。 作者: 尼科洛·马基雅维利(Niccolò Machiavelli,1469—1527)意大利政治思想家和历史学家,近代政治思想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作为中世纪晚期意大利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马基雅维利主张结束意大利的政治分裂状态,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他摆脱了神学和伦理学的束缚,依据历史事实和个人经验来研究社会政治问题,为政治学和法学开辟了走向独立学科的道路。其代表作《君主论》主要论述为君之道:君主应具备哪些条件和本领、应该如何夺取和巩固政权等。 译者: 吕健忠,台湾辅仁大学英研所毕业,任教于台湾东吴大学英文系与台湾艺术大学戏剧系,以翻译西洋经典为志业。已出版译作包括马基雅维利的《论李维罗马史》,以及《西方文学史》《英国文学史略》《麦克白》《易卜生戏剧集》《变形记》《奥德赛》等。
  • 浮生取义
    “舍生取义”,常常被用来赞美自杀的忠臣义士,但这决不意味着,只有“舍生”才能“取义”。毕竟,需要舍生的场合很少,但“义”却是每个人在生活日用、揖让进退之间都该看重的。本书通过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田野研究,在现实语境中重新思考中国文化中“生命”和“正义”的问题,从家之礼、人之义、国之法几个层次理解现代中国人的幸福与尊严。书中的基本主张可概括为“缘情制礼,因礼成义,以理成人,以法立国”。 加缪说,唯一值得严肃思考的哲学问题就是自杀。北大学者吴飞,用数年时间实地调查研究,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写就这部关于自杀的著作。虽然作者是在理论层面来探讨自杀问题,但是他的每一步研究都落在了中国家庭的实处,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有外国学者认为,本书是继法国学者涂尔干《自杀论》之后关于自杀研究的一个新里程碑。 吴飞,河北肃宁人。北京大学社会学学士、哲学硕士,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副教授,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研究人员。主要著作有《自杀作为中国问题》、《麦芒上的圣言》、《自杀与美好生活》等。
  • 基本权利
    本书围绕基本权利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介绍其历史起源、制度表现和在中国的传播情况,并就基本权利主体、基本权利效力、基本权利冲突、基本权利限制、基本权利的体系、未列举基本权利的保护,以及平等权、财产权、言论自由、经济社会文化权利等具体类型的基本权利进行简明扼要的解释,力图展示基本权利理论的总体样貌,探讨在法治进程中应如何恰当认识和处理基本权利问题。 于文豪,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宪法学、行政法学、人权法学、司法制度等。在《法学研究》《法学家》《环球法律评论》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合著出版《人权观念的演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研究报告》《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研究》等专著多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司法部、中国法学会等课题多项,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宪法学》教材”编写以及最高人民检察院、财政部等课题十余项。
  • 数字解读中国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国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探索出了一个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本书作者从不同的维度,借助一系列数据对中国发展涉及的不同领域进行解读,内容涵盖人们关心的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物价、消费、投资、进出口、能源资源、金融、基础设施、社会福利、“一带一路”等,为读者描绘了一个更加直观、生动的中国经济图景。 贺耀敏,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四个一批”人才,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评审组成员,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大学数据开发中心主任。曾获宝钢优秀教师奖、中国百名优秀出版企业家、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和韬奋出版奖等荣誉。兼任北京市社科联常委、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重点研究课题10余项。著有《共和国建设的高级工程师:袁宝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中国经济史》《跨世纪的农业》《中国经济发展的轨迹》等,主编有《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六十年国事纪要(经济卷)》《中国经济(日文版)》《春潮涌动:1984年的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长编》等著作,主持编纂“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100卷)、“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100卷)、《袁宝华文集》等学术丛书与文集,发表论文近百篇。
  • 报道伊斯兰
    本书从伊朗人质事件、波斯湾战争,到纽约世贸中心大楼爆炸案,西方世界一直被一个名叫“伊斯兰”的幽魂苦苦纠缠。在新闻媒体的描述,以及政府、学界与企业专家的应和下,“伊斯兰”竟沦为恐怖主义与宗教狂热的同义词。与此同时,一些国家也利用“伊斯兰”一词,来为其丧失民心的高压政权张目。在这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中,爱德华·萨义德针对伊斯兰被西方媒体塑造出的僵固形象,检视了其渊源和影响。他结合政治评议与文化批评来揭示出,即便是对伊斯兰世界最“客观”的报道,其中也潜藏着隐而不显的假设和对事实的扭曲。 爱德华·萨义德(EdwardW.Said,1935—2003),当今世界极具影响力的文学与文化批评家。生于耶路撒冷,在英国占领期间就读于埃及开罗的西方学校,接受英式和美式教育,1950年代赴美就学,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从1963年起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任教,教授英语文学和比较文学,是享有声誉的文学和文化批评家,同时也是乐评家、歌剧鉴赏家、钢琴家。他的乐评、文学评论和他的理论著作一样,学识渊博,兼有清晰明快的行文风格。其主要著作包括《东方学》、《巴勒斯坦问题》、《报道伊斯兰》、《文化与帝国主义》以及《流离失所的政治:巴勒斯坦自决的奋斗》等等。
  • 终结所有和平的和平
    ●揭秘现代中东的起源,追溯中东百年动荡的根源,波士顿大学教授戴维·弗罗姆金十年磨一剑的力作 ●精彩的大国博弈,牵动来自五大洲的多方势力,一部外交与战争交织的史诗 ●大英帝国内部的权力斗争,伦敦、埃及、印度三方围绕中东政策的博弈 ●丘吉尔、阿拉伯的劳伦斯等历史名人在现代中东的形成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几个英国政府的中级公务员为何能决定世界上一个地区的命运? ●全面呈现奥斯曼帝国最后的8年岁月,刷新对晚期奥斯曼帝国的既有认知 中东,当今世界的战略要地,也是纷争之地。战争、宗教冲突、恐怖主义、大国干预、族裔对抗……100年来在这片土地上轮番上演。而所有这些,都可以追溯到“一战”期间和战后,英国、法国和俄国等大国所做的一系列安排和决定。 “一战”爆发前,奥斯曼帝国,这个曾经兵锋直指维也纳的大帝国已经没落。它在欧洲的领土大多已经丧失,而名义上属于帝国的埃及也沦为了英国的附庸。野心勃勃的英国驻埃及总领事基钦纳伯爵已经着手在中东谋取更多利益。战争爆发后,奥斯曼帝国加入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与英、法、俄等协约国作战。协约国并不把这个老气横秋的帝国放在眼里,以为能够很快战胜它。1915年,英法两国发动加利波利战役,企图直取奥斯曼首都伊斯坦布尔。然而,整场战争竟然演变成了持续250多天的壕堑战,最终以英法两国撤军告终。 战争期间,看到胜利无望的英国政府调整了自己的中东政策。主导英国中东政策的陆军大臣基钦纳伯爵派手下马克•赛克斯与法国和俄国谈判。三方秘密达成了《赛克斯—皮科协定》,大致划分了三国在中东的势力范围。同时,英国政府积极支持麦加的统治者发动阿拉伯大起义,试图从内部瓦解奥斯曼帝国。1916年底,劳合•乔治成为英国新任首相,他在中东采取了更为积极的进攻政策,不到两年,英军相继攻下巴格达、耶路撒冷和大马士革。1918年10月,奥斯曼帝国战败投降。 “一战”结束后,温斯顿·丘吉尔成为中东问题解决方案的“总设计师”。然而,中东问题的解决却困难重重。许多地方爆发了反对英法统治的动乱,英法俄三国之间的矛盾又显现出来,美国、意大利和希腊等国也要插上一脚,更重要的是,在经历了“一战”的血腥后,西方各国人民更渴望休养生息,对帝国主义扩张已经兴味索然。1922年,一系列中东问题解决方案才艰难出台,英法两国强行将西方政治体系移植到了中东,并自行为中东各国划定了边界,丝毫没有考虑当地的政治现实和人民的要求。纷争的种子已然埋下。列强声称可以给中东带来和平的解决方案,成了“终结所有和平的和平”。 戴维•弗罗姆金(David Fromkin,1932—2017),美国波士顿大学国际关系、历史与法律教授,美国外交关系协会成员,1972年美国大选时曾担任民主党的外交政策顾问,波士顿大学弗雷德里克·S.帕迪长期未来研究中心创始主任,曾任波士顿大学国际关系系主任。在进入大学任教前,他还在美国陆军做过律师和检察官。他的代表作《终结所有和平的和平》曾获普利策奖提名和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提名,并被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推荐给手下处理中东事务的官员阅读。 他还著有《美利坚时代》、《民族的独立》、《牛仔和国王:西奥多•罗斯福和爱德华七世》、《欧洲的最后一个夏天:1914年是谁发动了世界大战》,以及《穿越科索沃:美国干预巴尔干的现实》等书。此外,他还经常为《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外交事务》等知名期刊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