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南城里的寻根之历史遗存

小玄儿
图片 法源寺-三圣庵-先农坛-永定门 说起北京的老南城,自古就是个平头儿老百姓的聚集地,除了土生土长的南城人,早前也是金榜无名者的逗留地,再后来各省会馆林立,成了外地进京革命志士的聚集地,他们先后凭借自己的手艺或者学识,在时代的变迁中,在政权的更迭下,纷纷在这座老城里扎下根来。自改革开放之后,这里没有王府花园改造的四合院落,也没有霸气的军队大院,仅有一些寺庙拆除后的大杂院和部队转业的工人家属小院。从南二环向北到前门大街之间的长方型一条,就是老南城这块儿不大也不小的区域了。 图片: 图片是《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中的老照片翻拍,可以清晰的看到中轴线两边的南北城布局,对折重叠率极高。从前门一出来,可以想象当年的皇帝就是直接从天桥上,路经两侧的大栅栏,然后到达永定门以北的天坛或者先农坛祭祀的。 由于自幼在紧贴着南二环里的里仁街长大,左边是白纸坊,右边的黑窑厂,这样的地名,让人得以遥想元代起就有的造纸作坊和明朝永乐年间的砖瓦烧制厂,与之类似的区域还有北面一字排开的:琉璃厂,珠市口,磁器口等等,无不暗藏了老北京南城的民俗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小小的白纸坊地区还保留了一些与纸制品印刷相关的机构,如经济日报社,地图出版社,邮票印制局等。而这条短短的里仁街上,聚集了北京市第一建筑公司,公安七处,中国戏曲学院等单位的家属小院。由此开始,菜市口以南的南横西街胡同里的老北京人们与革命部队里转业后的第一代移民们,有了生活区域上的交集。 图片 我的姥爷,就是当年部队军人娶了老北京人家漂亮姑娘的有志青年成功留京案例。依稀还记得小时候从奶奶家的楼房走去姥姥家的平房,过几条街,钻进胡同里,七拐八弯的巷子深处的小屋里,住着年事已高的太姥姥。太姥姥有白内障,在还没有普及手术的年代里,她总是用干裂的手掌揉搓我的脸,然后讲出我又比之前漂亮了的夸赞之词,也就令我忽略了那一点点不太舒服的触感。 图片: 南横西街上的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