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说:中国的近代性(1840-1919)

新民说:中国的近代性(1840-1919)

暂无评价综合评分的显示会考虑用户真实性等多项因素,每部作品出现综合评分的时间不定。
7.797 评价豆瓣读书

作品简介

1840—1919的政法变革是一个不可替代而又极富历史和实践意义的理论标本,本书以其为对象,着重考察了鸦片战争、戊戌变法、清廷预备立宪、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事件,阐述了近代中国对西方由守旧到开放、由局部到整体,以及由模仿到吸收的“近代性”过程,主要回答了为什么“富强焦灼感”替代“立宪主义”的本体论价值成为中国近代立宪的规定性情绪,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此间面相复杂、歧义丛生的政制思想谱系,以及于今日而言, 其能够开放出来的实践意义又有哪些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认为,中国人在此过程中并非完全被动响应,而是有着主动、积极的自我选择。

毫无疑问,近代性是西方扩张的一个结果。西方大踏步地前进,中国则节节败退。中国正是在这“前进—后退”的二元结构里,展开了自己的立宪史及近代性——不断革命成了我们的近代性自身。

日本的近代性更多表现的是“顺从”,而中国因为落后显现的则是“抵抗”。日本的近代性带有二重性:无论是“脱亚入欧”还是“兴亚抗欧”,中国这个因素一直是绕不过去的。要“入欧”首先是要“脱亚”, “脱亚”之“亚”的真实意思是中国,“脱亚”首先得“脱华”,不脱去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就不可能“入欧”。

而中国的“抵抗”则主要表现为在西方面前的极端落后性。这种落后性可以用反动势力的强大进行解释,也可以用中国国家自身的性质来说明。这倒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中国的所有西方意义上的进步之路全都被堵死了。当上层官僚的异议都成为禁忌,中国革命只能越来越向下层民众推移,“下层革命”就成了中国抵抗的方式。而抵抗,则凸显了中国近代性的特质。无论我们有多少不情愿、不甘心,也无论我们对历史做过多少次假设,我们无法、也无能接纳西方的“进步”则成了一种最严酷的事实。而不断革命成了我们的近代性自身。

王人博,著名法学家,代表性著作有:《法治论》《权利论》《法的中国性》《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等,另著有随笔集《桃李江湖》《孤独的敏感者》。其中,1989年与程燎原合作《法治论》,是90年代国内外极具影响的学术著作,国内系统研究法治理论的开山之作,被评为“1978-2014影响中国十大法治图书”;《法的中国性》荣获中纪委2014年度推荐图书、凤凰网2014年度十大好书、法制日报2014年度十大法治图书等。

作品目录

  1. 代序 中国的近代性
  2. 受损的传统世界
  3. 一 一个因应变故的新方略
  4. 二 西学对中学的冲击
  5. (一)儒家官僚与洋务
  6. (二)保守主义者的抵抗
  7. (三)改良主义者的声音
  8. 三 “君民共主”思想的确立
  9. (一)对儒家传统的审慎批评
  10. (二)“民本”与“民主”
  11. 四 遗产与资源
  12. 西方的诱惑
  13. 一 制度的重要性
  14. (一)觉醒
  15. (二)向专制主义开战
  16. (三)议院与民权
  17. (四)民权与传统资源
  18. (五)宪制中的人与民
  19. 二 传统与西化
  20. (一)寻求自主
  21. (二)平等理念
  22. (三)重读传统
  23. (四)调和中西
  24. (五)停止不前的进化论
  25. 三 在中西之间
  26. (一)“群”概念
  27. (二)“新民”概念
  28. (三)自由的用途
  29. (四)易变的思想
  30. 四 以自由为体
  31. (一)进化论
  32. (二)富强之道
  33. (三)两个自由概念
  34. (四)中国思想的范式
  35. 求生之道
  36. 一 预备立宪
  37. (一)为了活下去
  38. (二)宪政编查馆
  39. (三)资政院和咨议局
  40. 二 宪法性文件
  41. (一)最差的“宪法”
  42. (二)丢不下的儒家传统
  43. (三)君主官僚制
  44. (四)清廷“宪制”的本质
  45. 三 宪制的“预备”
  46. (一)焦灼的情绪
  47. (二)议会问题
  48. (三)分权与制衡
  49. (四)地方自治
  50. 革命
  51. 一 论战
  52. (一)“排满”问题
  53. (二)立宪与共和
  54. (三)国民资格问题
  55. (四)论战中的同一性
  56. 二 革命中的隐患
  57. (一)皇帝与辫子
  58. (二)队伍与旗帜
  59. 三 用心很苦的“临时约法”
  60. (一)共和主义的期待
  61. (二)苦涩的妥协
  62. (三)临时约法的矛盾
  63. 四 探求新方案
  64. (一)民权主义
  65. (二)疏离西方
  66. (三)弃绝自由
  67. (四)平等的中国语义
  68. (五)五权宪法
  69. “五四”思想
  70. 一 告别传统
  71. (一)反孔教
  72. (二)“青年”的价值
  73. (三)科学与民主
  74. (四)思想的缺陷
  75. (五)民族主义
  76. 二 惟民主义
  77. (—)富强的工具
  78. (二)人民的民主
  79. (三)痛苦的思想
  80. 三 自由主义
  81. (一)走不通的路
  82. (二)不变的立场
  83. (三)个人的位置
  84. (四)苦味的自由主义
  85. 结语 历史的意义
  86. 一 文化的实用主义
  87. 二 中国目标
  88. 三 政治的激进主义
载入中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