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简介
伯林之后,浪漫主义不再一样。
浪漫主义之后,世界不再一样。
本书根据1965年伯林所做的“浪漫主义”梅隆讲座录音整理而成。自浪漫主义的定义始,历陈其滥觞、生长和壮大,抉发其巨大而持久的影响力,伯林借前人所未发的观念史视角,展现出浪漫主义革命作为认知方式和思想意识的无比力量。伯林的演讲结构了然,思维缜密,典故如排山倒海,排比如山洪倾泻,是豪宕的思想音乐,是天神眷顾的天才时刻。
“伯林在这部作品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的学术天分:思维敏捷、博学机智、深刻且令人振奋。阅读本书,犹如目睹鲜活的思想从天才头脑的熔炉中锻造而出。”
——约翰·班维尔
“无论是对首相、总统来说,还是对文化批评家而言,本书都是一部开卷有益的作品。伯林的写作为我们展现出,当我们面对人类需求和渴望的多样性,以及不同理想之间互不兼容的态势时,我们需要具备怎样的宽容和理解力。”
——彼得·马德福德,《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你能听到语言的洪流不断膨胀,互相撞击,一次次地汹涌澎湃……发人深省,激荡人心,充满自然的原始张力。这也正是浪漫主义的核心所在。”
——Key Reporter
以赛亚·伯林爵士(Sir Isaiah Berlin,1909—1997),英国哲学家、观念史学家、20世纪著名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生于俄国犹太家庭,童年目睹俄国革命,1921年随父母前往英国。1928年进入牛津大学攻读哲学,1939年撰写《卡尔·马克思》,1944年转向观念史研究。1957年就职牛津大学社会与政治理论教授,发表具有开创性的“两种自由概念”演说,同年获封爵士。1966年参与创办牛津大学沃尔夫森学院并出任首任院长。作为杰出的观念史学家和学科主要奠基人,先后被授予耶路撒冷文学奖和伊拉斯谟奖。
作品目录
载入中
热门划线
观念与其实践的差距恰是人类不完美的尺度。16 人
悲剧是建立在人的某些可避免的或无从避免的缺失——知识、技能、道德勇气、生存能力以及正确行事的能力的缺失,或者别的什么缺失之上的。13 人
以往的法则被发现,而非被发明,自然依旧是自然,但自然变成了方法。7 人
席勒谈到了Spieltrieb,“游戏的驱动”。他说人们解放自身的唯一途径就是保持游戏玩家的心态。7 人
艺术的目的是生产美,只要艺术家自己感到他的作品是美的,就足够了。6 人
两种因素——其一是自由无羁的意志及其否认世上存在事物的本性;其二是试图破除事物具有稳固结构这一观念。某种意义上,这两种因素构成了这场价值非凡、意义重大的运动中最深刻也是最疯狂的一部分。6 人
观念造成的后果(而且不仅仅是后果)往往出乎肇始者的本意5 人
于休谟,怀疑是哲学追问的终结,于哈曼,怀疑却是跃向信仰的起点。5 人
美德最终在于知识;只有知道自己是谁,知道我们需要什么,知道从哪里获得所需和如何利用所掌握的最佳手段达到目的,我们才能过上幸福的、有德行的、公正的、自由的和满意的生活”。5 人
启蒙思想家都会接受三个基本假设:所有的真问题都能得到解答,所有的答案都是可知的,所有的答案必须是兼容性的。5 人
萌蘖5 人
人类意识已经发生过多次大的改变,而这些改变只有通过对古代著作进行批判性的解读才能体察得比较清楚。5 人
人们所钦佩的是全心全意的投入、真诚、灵魂的纯净,以及献身于理想的能力和坚定性,不管他信仰的是何种理想。5 人
浪漫主义是美丽的过去与可怕、单调的现实的对照5 人
首先,所有的真问题都能得到解答,如果一个问题无法解答,它必定不是一个问题。5 人
画家的工作并非是如实地再现事物的真实状态——那倒是荷兰画派经常做的,如果都像他们那样做的话,不过是给世界塞进一堆实存之物的复制品而已,它们本来就不该在这个世界存在。5 人
其一,我称之为表白主义(expressionism)的观点;其二,是归属的观念(notion of belonging),意即归属于某一个群体;其三,真正的不同的理想之间经常互不相容,甚至不能够调和。5 人
这种论调第一次奏响了我所认为的人类观念史上至关重要的一个音符:即理想、目的、目标并非通过直觉、科学的手段,通过对神圣文本的阅读,通过听取专家或权威人士的意见而被发现;理想根本不是被发现的,理想是被发明的;理想不是被找到的,理想是生成的——它是生成的,犹如艺术是生成的。5 人
喜欢「浪漫主义的根源(伯林文集)」的人也喜欢
精神疾病与心理学
14.50元神圣真理的毁灭:《圣经》以来的诗歌与信仰
10.80元墙
32.00元忧郁的热带
27.00元非理性的人
22.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