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来袭

病毒来袭

如何应对下一场流行病的暴发

暂无评价综合评分的显示会考虑用户真实性等多项因素,每部作品出现综合评分的时间不定。
7.91384 评价豆瓣读书
¥45.99¥13.99
今日特价截止至:2024-04-17 02:00:00了解详情

作品简介

从非洲丛林的黑猩猩,到婆罗洲雨林的猎人追踪,作者将自己研究的亲身体验写成文字,带领读者一起踏上科学探索之旅。途中充满生物学奥秘,又常常险象环生,不仅逐层揭开医学史上最致命的病毒之一艾滋病毒的起源面纱,而且从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角度探索了病毒在人类进化中所扮演的角色。

疾病社会史研究为我们揭开了医学史的另一个面目:疾病以超乎想像的方式影响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病原微生物以难以置信的方式干预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本书从物种进化的角度整体观测人与病毒的关系,尤其是病毒在动物和人之间的传播,包括艾滋病的灵长类动物起源;审视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变迁对新发再发传染病流行的影响。作者适时地提出公众对加强公共卫生能够做出贡献,每个人都可以从小做起。书中作者还指出媒体报道对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影响。媒体报道可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也能告知公众采取必要的自我防护。

作者在本书最后乐观的展望,有朝一日可以宣布流行病末日的到来。但是,鉴于人类与病毒的共存关系,只要有人类存在,病毒末日就永远不会来临。如同地球自然风暴永远存在,病毒风暴也将永远存在。但是,随着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对传染病的防控投入不断增加,防治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进步,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人类应对病毒风暴的前景是乐观的。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专家邵一鸣指出,只要政府、公共卫生机构和民间科学组织通力合作,尤其是得到公众的鼎力合作,人类完全有能力抵御各类病毒风暴的侵袭。

内森·沃尔夫,哈佛大学免疫学和传染病学博士,现任斯坦福大学人类生物学专业客座教授。

全球知名的独立研究机构Global Viral创始人和CEO,该组织致力于流行病的早期检测和控制。

TED演讲人,曾获得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主任先驱奖,被评为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入选美国《国家地理》“十大新兴探险家”、《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

多次被《自然》、《科学》、《纽约时报》、《纽约客》、《经济学人》、《连线》、《环球科学》、《福布斯》、Discovery探索频道、美国国家公共电台等知名媒体报道。

作品目录

载入中

热门划线

  1. 分类传播原则分类传播原则认为,两个物种的亲缘关系越近,一种微生物在两者之间成功流动的可能性就越大。4 人
  2. 一个能制造灾难的病毒,必须既拥有杀伤力,又具备传播能力。3 人
  3. 病毒在任何生态系统里都扮演着“反垄断能手”的角色——有助于确保没有一种细菌物种能够称王称霸,因而促进了物种多样化。3 人
  4. 正在兴起的流行病预防学(science of pandemic prevention)主要有三个目标:1.早点识别地方性流行病(epidemics)。2.评估地方性流行病演变成全球性流行病(pandemics)的概率。3.在致命的地方性流行病演变成全球性流行病之前遏制它们。3 人
  5. 微生物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可以追溯到有文字记录的最早年代,是在古巴比伦王国流传的英雄史诗《吉尔伽美什史诗》(The Epic of Gilgamesh)中。在记载史前大洪水之前,已经描述了其他的一连串灾难,其中就包括神的天谴(瘟疫)。晚些时候出现的《圣经》之中,也有相当多关于瘟疫的描述。2 人
  6. 1519年,西班牙人试图征服阿兹特克帝国(Azteca),尽管入侵者拥有火枪,阿兹特克人还是凭借人数众多和顽强的巷战抵御了西班牙人的攻势。形势在1920年发生了改变。这一年,天花病毒随着一个受感染的奴隶来到了墨西哥。不久,天花的流行就杀死了阿兹特克近一半的人口,其中包括奎特拉瓦克皇帝(Cuitláuac)。阿兹特克人无法理解为什么这种可怕的疾病不会伤害西班牙人,军队士气低落,幸存者也陷入惊恐之中。可以说,天花病毒替西班牙人打了一场“生物战”。这种情况在西班牙人入侵印加帝国时得到重演,天花病毒杀死了印加帝国国王和他的指定继承人,剩下的两个王子开始内战,帝国分崩离析、摇摇欲坠,西班牙人便坐收了渔翁之利。曾经如此肆虐无忌的天花病毒最终败给了免疫接种。牛痘的接种使得天花病毒无法再伤害人类,1977年,它在全球的疾病谱中绝迹。正是从16~20世纪之间,人类在医学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16世纪解剖学的发展、17世纪生理学的进步、18世纪病理解剖学的创立,加上19世纪细胞学、细菌学等学科的建树、19世纪末20世纪初临床医学的巨大飞跃共同成就了现代医学。科技的进步、政府职能的提高、卫生防疫工作在全球的普遍开展等因素综合在一起,使得天花成为了人类靠自身努力根除的第一个疾病。2 人
  7. 麦克尼尔2 人
  8. 我们越是取得胜利,越是把传染病赶到人类经验的边缘,就越是为灾难性的传染病扫清了道路。我们永远难以逃脱生态系统的局限。不管我们高兴与否,我们都处在食物链之中,吃也被吃。”2 人
  9. 2004年1月25日,卡坦成为泰国已知的第一位死于H5N1的患者,不久全世界都将该病称为“禽流感”。2 人
  10. 这种兴奋来自发现了那种肉眼看不见的、完全未知的生物体,它有可能摧毁大范围人群。2 人
  11. 我们不敢面对人群,不敢走出家门,甚至连每一口呼吸,都弥漫着死亡的威胁。2 人
  12. 19世纪末,贝杰林克意识到一种比细菌更小的生命形式会导致疾病,他将这一新型生物体命名为virus(病毒)。这是一个拉丁语单词,意思是毒药。virus一词14世纪就出现了,但贝杰林2 人
  13. 病毒由两种基本成分组成:基因物质RNA或DNA,以及保护基因的蛋白质外壳。病毒自身缺乏生长或繁殖机制,所以依靠所感染的细胞存活。实际上,如果病毒要存活,就必须感染以细胞为基本结构单元的生物体。2 人
  14. 病毒一直面临选择:如果向外传播,就有被人体免疫系统捕获的风险;如果保持潜伏休眠状态,就可以自我保护,但会失去繁殖后代的机会。2 人
  15. 从病毒的角度来看,人类的某种临床症状可以成为它们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微生物经常让我们咳嗽或者打喷嚏,借此经由我们的呼吸向外传播;让我们腹泻,借此通过地方水源传播开来;让我们皮肤上生疮,经由人与人的皮肤接触而传播2 人
  16. 炭疽杆菌2 人
  17. 奥卡姆剃刀定律2 人
  18. 值得庆幸的是,人类有在世的近亲可以观察。属于灵长类动物谱系这一分支的猿类,包括人类、黑猩猩、波诺波黑猩猩,以及大猩猩、猩猩和研究成果最少的猿类——长臂猿。过去的100年对猿类骨骼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关于猿类所有成员历史关系的粗略的指南图。而近10年来大量来自这些动物的基因数据,进一步丰富了图景的细节,显现出灵长类动物间关系的清晰模式。遗传学家们围绕图2—1这样的谱系树来研究基因数据,并发布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生动地描述猿类关系发展的来龙去脉。2 人
  19. 猴免疫缺陷病毒是一种逆转录病毒,这意味着它们与地球上大多数生命形式不同。一般生命形式将存录在DNA上的遗传信息转录生成RNA,进而转换成组成人类所有食用肉类的蛋白质构件。SIV病毒的信息流反方向运行,因此被叫作“逆转录病毒”。2 人
  20. 猎杀:病毒传播的高速公路2 人
  21. 我们倾向于将性或生育之类的事视为亲密举动,因为这些行为将个体以正常互动无法企及的方式联系在一起。但从微生物的视角来看,狩猎和屠宰代表着终极亲密行为。这是将一个物种和另一个物种身上的所有组织,连同栖息在每一个物种上的特定微生物都连接起来的行为。2 人
  22. TT病毒2 人
  23. 为所有大陆上都有个体被感染到的一种新感染源(当然南极大陆除外)。2 人
  24. 在近亲动物之间进行活体组织移植,使微生物所面临的所有天然“路障”不复存在。在我们可以想到的微生物跨物种跳跃中,这是对人类威胁最大的方式之一。然2 人
  25. 常生活中的微生物威胁22 人
  26. 新兴的基因两个微生物,一个旧的和一个新的,能够暂时在一个宿主体内相互接触,交换基因物质。孕育出的改良感染源有可能向外扩散,并引发一场全新的流行病,完全令人措手不及。实际上引发流行病的是新交换的基因信息,而不是一种新的微生物,因此采用术语“新兴的基因”。2 人
  27. 如果病毒学家们说自己并不乐于发现全新的病毒,那肯定是在说谎。2 人
  28. 这些病毒微阵列(viral microarray)专用芯片在全世界的实验室里得以广泛地应用。它们有助于迅速地识别出导致新型流行病的微生物凶手,例如引起SARS的冠状病毒,但是该技术并非完美无缺。这些芯片只能抓住来自科学界已知病毒家族的病毒。如果有一组我们完全不知道其序列的病毒,那么我们就没法在芯片中设计其基因序列,真正未知的病毒就会被我们忽略掉。2 人
  29. 几乎整个当代疫苗学都是在以毒攻毒。一些安全的病毒是我们抵抗致命性病毒的最好的朋友。减2 人
  30. 疾控中心的控制室2 人
  31. 有效的流行病防控体系,应该专注于研究不明流行病,而不是只盯着任何已暴发过的具体流行病。2 人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