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从科学到哲学,打开人类的认知真相

洞见:从科学到哲学,打开人类的认知真相

万维钢、樊登、李录推荐,基努里维斯出演黑客帝国前拜读的作家,科学探讨佛学为什么是“真”的

8.06086 评价豆瓣读书
¥44.99¥12.99
今日特价截止至:2024-04-20 02:00:00了解详情

作品简介

这是一本颠覆认知的洞见之书。作者将佛学中的哲学思想和现代心理学、进化心理学、现代脑科学等研究领域的前沿成果相互印证,帮助我们认清基因载体、进化心理和人类自我意识之间的因果关系,将我们从自然选择的局限视角中解放出来。让我们冲破大脑错觉,发现更真实的自我;以超然的视角,抵达更广义的同情;洞见事物的真相,真正体验到世界的本原之美。

罗伯特·赖特(Robert Wright),普林斯顿大学进化心理学教授,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智囊,全球百位最具影响力思想家之一。《大西洋月刊》《纽约客》《时代》等杂志的撰稿人,他的关于科学、技术和哲学的文章,曾多次获国家期刊奖。主要作品有《神的进化》(入围普利策奖)、《三个科学家及其上帝:寻找信息时代的意义》(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道德动物》(《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图书)、《非零和年代:人类命运的逻辑》(被《财富》杂志列为“有史以来最具智慧的75本专业书籍”之一)。

作品目录

载入中

热门划线

  1. 深深迷恋感官愉悦,这种快感充其量只是稍纵即逝的享受46 人
  2. 进化心理学研究的是大脑如何由自然选择设计来误导我们,甚至奴役我们的。43 人
  3. 所谓“正念生活”就是留心、注意当下发生的事情,用清晰、直接的方式体验,不要被各种精神困惑蒙蔽。停下来,闻闻玫瑰花香。24 人
  4. 理性的作用并非直接抑制一种感觉,而是强化能够抑制这种感觉的另外一种感觉20 人
  5. 藏传佛教的冥想老师咏给·明就仁波切(Yongey Mingyur Rinpoche)曾经说过:“归根结底,幸福就是在因意识到精神痛苦而不适和被这种痛苦控制而不适之间做出选择。”他的意思是说,如果你想得到解放,摆脱那些阻碍你认识真正的幸福的思维,那么首先就要了解这些思维,而这个过程可能会令人不悦。19 人
  6. 自然选择设计大脑的初衷并非要我们看清世界,自然选择设计的大脑会产生有利于基因延续的感知和信念。19 人
  7. 我们的主观判断有两大倾向:一个是“贪”,希望把好的东西占为己有;另一个是“嗔”,希望远离不好的东西。因为“贪”和“嗔”,我们无法客观看待世间万物,这就形成了“痴”。18 人
  8. 我们的大脑有很多特性,其中一个就是欺骗我们。18 人
  9. 如果你心怀这种期许——期待的快感比实际吃下所带来的快感更强——那么就是陷入了幻觉,或者换个不那么激进的说法,至少是被误导了。17 人
  10. 接受甚至欣然接纳某种令人厌烦的感觉,可以使你与之产生一种临界距离,最终使厌烦的感觉消退。17 人
  11. 使我们多产的方法就是使得对快感的预期非常强烈,但是快感的持续时间又不长。13 人
  12. 接纳“自我没有控制权,甚至在一定意义上不存在”这个理念,可以使你的“自我”——或者某种类似的东西——掌握控制权。13 人
  13. 焦躁、绝望、仇恨、贪婪……尽管这些情绪和噩梦这种毋庸置疑的幻觉不一样,但是如果你细细观察就会发现,它们都具备幻觉的构成要素。如果能摒弃这些要素,你就会拥有更好的生活。11 人
  14. 对它们所带来的幸福感的过高预期11 人
  15. 自然选择的职责是制造机器来传播基因。如果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将某种幻觉植入机器,它就会毫不犹豫地去做。11 人
  16. 难的是,在不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关闭默认模式网络。比如说,坐在禅室里闭上眼睛时。这也是为什么要努力专注于呼吸:大脑需要某种关注对象,使其摆脱习惯性的思绪游荡。11 人
  17. 佛学思想和现代心理学在这一点上交汇:在普通的人类生活中并没有掌控局势的唯一的自我,也没有意识的首席执行官,有的似乎是一系列自我,它们轮番上场,掌控着局势。如果它们是通过感觉掌控局势的,我们就有理由认为,改变感觉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就可以改变局势。据我了解,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正念冥想。11 人
  18. “不要用佛教教义来使自己成为更好的佛教徒,用它来做更好的自己。”10 人
  19. 快乐易逝,这将使我们陷入周而复始的不满足10 人
  20. 我们看世界时所见的事物,并不似表面看起来那般独特、真切。10 人
  21. 大脑需要某种关注对象,使其摆脱习惯性的思绪游荡。10 人
  22. 默认模式网络弱化,思绪不再游荡——这种感觉很好。有一种从喋喋不休的大脑中解放的感觉,那是一种安宁,甚至深度的安宁。10 人
  23. 佛教中所谓的达到开悟,就是要摆脱使人受苦的两种并生幻觉:关乎你头脑中事情的“内在”幻觉和关乎其他事物的“外在”幻觉。10 人
  24. 我们倾向于低估情境的影响,高估性格的影响。换言之,我们偏向了事物本质的影响。10 人
  25. 自然选择并不“想要”我们快乐,它只是“想要”我们多产9 人
  26. 了解你所处情境的真相(至少是进化心理学所揭示的真相),并不一定会使你的生活变得更好,事实上反而可能使你的生活变得更糟糕9 人
  27. 我所谓的“科学基础”,是指利用现代心理学的工具去探究下述一类问题:人类天性为什么会容易被蒙蔽,以及具体是怎样被蒙蔽的?幻觉到底是如何蒙蔽我们的?幻觉如何使我们遭受痛苦?幻觉如何使我们害他人遭受痛苦?为什么佛教驱散幻觉的方法(特别是冥想法)有效?怎样才算充分达到了冥想的效果?换言之,据称在冥想道路的顶峰存在那种难以捉摸的状态(有人称之为“开悟”),确实存在吗?彻底看清世界会是怎样的状态?9 人
  28. “快感和痛感一定是伴随着对生物体有益或有害的过程而进化出来的主观产物,进化而来的目的或根源在于驱使生物体追寻一种,躲避另一种。”9 人
  29. 不要将注意力放在感觉本身上,而是审视与之相关的思虑9 人
  30. 所有的感觉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最初被“设计”出来,就是为了说服你遵从它们。一看它们的设定就感觉它们应该是对的,是“真”的。它们会努力阻挠你去客观地审视。9 人
  31. 所谓“理性”,很大程度上只是各种感觉的说服工具,人本质上是由感觉驱动的。8 人
  32. 我们有一种以惯常感知世界的方式去了解世界真相的本能,而佛教里很重要的一课就是教人怀疑我们这种本能。8 人
  33. 是选择被束缚的幻境人生,还是选择自由的充满真相的人生。8 人
  34. 对甜味的期待所带来的快感越来越强烈,真正从甜味中体会到的快感反而越来越少。8 人
  35. 佛教认为,幻觉以微妙、更为普遍的方式渗透到日常的感知和思考中,其发挥影响力的方式远超我们的想象,且看起来合情合理。8 人
  36. 如果我们接受感觉的起落,认为它就是生命的一部分,而不是认为它有别的深意才去孜孜追求,结果往往会更好8 人
  37. 很多这样的感觉被嵌入我们的血统,它们能够很好地服务我们的祖先,却不一定总能符合我们当下的利益8 人
  38. 由此,一种感觉——一种不自在的自我意识——再次造成了感知错觉,误解了他人的行为。8 人
  39. 我希望你能看到“审视感觉”的好处,查验哪些值得遵从、哪些不值得遵从,尝试摆脱那些不值得遵从的感觉的束缚。8 人
  40. 思绪游荡的时候,大脑想到的往往不是当下的直接经历。8 人
  41. “模块由感觉激活”这一观念使我们对佛教的两种基本理念——不执于情”和“无我”——之间的联系有了新认识。8 人
  42. 这里有三个不断重复的主题。第一,这些思绪都是关于过去和未来的,没有关于现在的;产生这些思绪的时候,你唯一不会做的就是注意当时现实世界发生的事情。第二,所有这些思绪都是关于你自己的。在默认的情况下,我们想的都是涉及自我的事情。这也不值得惊奇,因为自然选择设计的大脑就是要关注我们自己的利益(至少,是从自然选择角度定义的我们的“利益”)。第三,这些思绪大多数都牵扯到其他人。这一点也不足为奇,因为我们都是社会性动物。其实,结果显示,默认模式网络和大脑扫描识别的“心理理论网络”——大脑中思考他人在思考什么的部分——之间有相当多的重叠。8 人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