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燕赵人文地理

一个人的燕赵人文地理

河北大地单车游走笔记

作品简介

“生命中最好的学校是航行。”——西人云雅比

“本质的行走,会督促途中愈来愈认真的求学。”——张承志

读行客的这次游走——骑一辆破旧的大黑28自行车,从北京出发,沿太行山东麓南下,到河北省的最南端,再沿冀鲁省界北返,进入平原东部的衡水、沧州,走106国道回到北京,码表显示行程1655公里,用时二十天,国道、省道、县道、“村村通”,以及乡间茅草丛生的或被拖拉机轧得泥潭一样的土路都走过,晚上住10块一晚的小旅馆,共花费一千元左右。

装备简单得可笑、预算无疑是穷人的预算,但他预先做的功课和途中带的资料,却自信胜过一般——行囊之内,有邓绶林等著《河北省地理》,台湾严耕望先生的《唐代交通图考(河东河北卷)》,从《丛书集成》挑选复印的一些古人在河北的零散游记,还有一些电子书——与河北有关的唐诗、《元和郡县图志》以及新旧《唐书》地理志中涉及河北道的内容、“百度百科”里有关沿途各县概况等。

此次游走只为在自己脚下普通的土地上骑一个月自行车,在燕赵大地随意徘徊。如果一定要说一点意义,他私下给自己定的目标是:

首先是访古,看一些自然的和人文的历史遗存,自然的比如大河故道,人文的侧重那些不大为人关注的,不重点保护和不便于拿来生财的;无历史遗存之处,就看自然风光;风光相对单调无奇之处,就看民风民情;什么都毫无特别的地方,听自己的呼吸,享受平时难得的内心安宁……

作者的话:

这一本笔记,说到底是关于河北,关于燕赵文化的。

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但今日之燕赵——如果除了多年作为帝都,而今成为国际大都市的北京而外,河北,在人们眼中,似乎了无特色。人们已经忘记燕赵的慷慨悲歌了,更忘了“河北地区自战国以后直到唐末,它始终是中国封建社会内一个地方经济最发达和物产最丰富的地区。”(见黄冕堂《论唐代河北道的经济地位》、程民生《中国北方经济史》),辉煌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众多的地上地下文物遗存,鲜为外人所知,河北人自己也不了解,不去提。

怕什么呢?又不是什么丢人的事。这不是自我陶醉,了解昔日辉煌是今日振作、雄起的动力,就跟翻翻年轻时的日记、照片,看到自己曾经意气风发、英俊潇洒的样子而后决定认真度过,不再浑浑噩噩,不再甘居人下,性质是一样的。因为尊重自己,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尊重自己,从充分地认识自己开始。不管我们多么志存高远,不管我们眼中的世界多么宏阔,即使我们已经进入城市,远离家乡,甚至漂泊海外,我们还是应当找机会,低头端详自己脚下的土地,了解我们自己的根。

相信在对燕赵文化的了解、探寻和群体性的认同中,一定会有一种基于慷慨悲歌并融入新的时代内容的新的河北人文精神被重塑起来。

以上是些理想的话,但这只是一本不甚理想的学习笔记,与愿意认识河北、对燕赵文化抱有兴趣的燕赵人、天下人分享。

马吉照,曾用名马一、景州塔、读行客。一九七七年生,河北景县人。文学硕士。河北省作协会员,河北省传统文化教育学会理事。著有散文集《生只南瓜给人看》、论著《河北唐诗地理研究》等。现在俄罗斯贝加尔国立经济与法律大学教书。

作者自述

不管我们眼中的世界多么宏阔,即使我们已经进入城市,远离家乡,甚至漂泊海外,我们还是应当找机会,低头端详自己脚下的土地,了解我们自己的根。

作品目录

载入中

热门划线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