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共和国六十年与中国模式

人民共和国六十年与中国模式

暂无评价综合评分的显示会考虑用户真实性等多项因素,每部作品出现综合评分的时间不定。
6.359 评价豆瓣读书

作品简介

中国国力高速增长令国际震惊,对中国的发展经验日益好奇和尊重。另一方面,国内看自己,虽然觉得成就的确不是“粉饰”出来的,但矛盾不可回避,前景堪忧。2008年底,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举办了“人民共和国六十年与中国模式”研讨会,海内外四十多所高校研究机构的五十多位专家学者,在会上从不同学科的视角讨论了中国六十年发展的道路。

本书根据现场录音编辑而成,专题发言和开放讨论相结合,学者们从各自富有创造力的思考和研究出发,试图对中国的现代历史和世界中的轨迹做出扎实的研判,从而提供了研究中国的新视野。

作品目录

  1. 序中国模式
  2. 我们对中国模式充满自信
  3. 第一场主题发言
  4. 胡鞍钢:六十年中国减贫的成功之路
  5. 温铁军:中国1950年代的两次重大战略转变
  6. 丁宁宁:现在提“中国模式”为时过早
  7. 姚洋:经济学角度的中国经验
  8. 路风:中国模式不是计划出来的
  9. 王绍光:最困难的,是找到中国模式的关键词
  10. 开放发言与评论(一)
  11. 第二场主题发言
  12. 石之瑜:怎样看待生态扶贫发展史观?
  13. 黄平:中国一定要走出自己的道路
  14. 李强:六十年社会结构的打碎与恢复
  15. 房宁:中国民主是“点菜”,不是“点厨师”
  16. 张静:中国跨阶级的利益组织化结构
  17. 张翼:六十年计划生育的风风雨雨
  18. 吴志攀:中国还讲一种东西,叫做“义”
  19. 开放发言与评论(二)
  20. 第三场主题发言
  21. 吴志攀:金融监管的“中国模式”
  22. 汪晖:主权独立性是中国所有独特性的前提
  23. 朱景文:中国法制发展道路的选择
  24. 潘维:是时候开始总结中国模式了
  25. 强世功:离开中国共产党,中国模式就解释不清
  26. 开放发言与评论(三)
  27. 晚间圆桌论坛
  28. 第四场主题发言
  29. 章百家:两次经济体制转型,两个反向的历史过程
  30. 李玲: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人力资本优势
  31. 高梁:共和国前三十年的工业发展并非乏善可陈
  32. 武力:强大的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的由来
  33. 张宇:中国经济模式的含义及面临的挑战
  34. 丁宁宁:中国道路可能更具有普适意义
  35. 李昌平:改革不能以国家和人民的自主性为代价
  36. 开放发言与评论(四)
  37. 第五场主题发言
  38. 康晓光:从全能主义到威权主义
  39. 贺雪峰: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模式的核心和基础
  40. 邵善波:从人大政协体制发展出中国民主政治理论
  41. 史卫民:中国选举制度模式的构成与功能
  42. 唐钧:中国社会保险制度需要一个新的模式
  43. 甘阳:三十年来最成功的概念就是“和谐社会”
  44. 开放发言与评论(五)
  45. 第六场主题发言
  46. 甘阳:发展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亚洲模式
  47. 强世功:中国宪法里的“不成文宪法”
  48. 赵穗生:中国模式的吸引力所在与吸引力缺失
  49. 司马南:逼出来、试出来、摸出来的“山寨模式”
  50. 翟玉忠:中国学派不等于西方学术的本土化
  51. 朱云汉:美国就是山寨文化起家的
  52. 开放发言与评论(六)
  53. 第七场主题发言
  54. 朱云汉:中国崛起与四大历史趋势的转折
  55. 任剑涛:矫正型国家哲学与中国模式
  56. 河清:用“为民”对等西方的“民主”
  57. 许章润:中国一百年来的法制主义
  58. 赵成根:中国模式的乐观期许与忧患意识
  59. 邢悦: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对外关系模式
  60. 石之瑜:中国模式就是凡事大家共同来参与
  61. 开放发言与评论(七)
载入中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