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糖实验

棉花糖实验

自控力养成圣经

暂无评价综合评分的显示会考虑用户真实性等多项因素,每部作品出现综合评分的时间不定。
7.8413 评价豆瓣读书

作品简介

你是否:无法长时间专注地做一件事?喜欢的物品总是念念不忘,立马就要买到手?无法控制自己的不安情绪,让珍视的伴侣濒临崩溃?减肥遥远无望,摆脱不了眼前一顿美食的诱惑?工作严重拖延,还在沉溺于社交网络和在线游戏?快买快卖导致投资频频失利?本书告诉你:自控不仅是一种可以培养的能力,更是你自己的选择。看到第二颗棉花糖,自控便无须努力。

自控力与意志力的热论都源于50年前开始的棉花糖实验,实验结论一经报道便获得广泛关注,然而这场心理学史上最著名的实验却遭到了极大的误读。

《棉花糖实验》是实验设计者、自控力之父沃尔特·米歇尔对实验来龙去脉的溯本清源,在破除大众对棉花糖实验的普遍误解的同时,还给出了对从孩子的养育、雇佣新职员,到避免糟糕的交易和个人决定的最明智建议。

沃尔特·米歇尔,美国著名人格心理学家,在人格的结构、过程和发展以及自我控制等领域的研究十分著名。自1962年起,米歇尔在斯坦福大学担任教授并主持讲座长达21年,“棉花糖实验”便始于斯坦福大学附属的一所幼儿园。实验以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预测出参与实验的儿童日后生活幸福与成功的相关性,使得米歇尔成为延迟满足和自我控制研究的鼻祖。

近半个世纪,在棉花糖实验上延伸出了无数有关自我控制的研究和书籍。米歇尔因对自控力、延迟满足、意志力的研究,于1978年获颁美国心理协会临床心理学组“杰出科学贡献奖”,该奖项于1982年再度颁发给米歇尔。1983年,他开始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并担任罗伯特·约翰逊·尼文教授一职。

作品目录

  1. 推荐序
  2. 引言
  3. Part 1 源起
  4. 01 初衷
  5. 棉花糖实验的源起
  6. 孩子们是如何抵挡棉花糖的美味诱惑的
  7. 一颗棉花糖真能预测未来吗
  8. 青春期:更有竞争力和更好的学习成绩
  9. 成人后:更高的教育水平和社交能力
  10. 中年大脑扫描:更加活跃的前额叶皮层
  11. 02 选择
  12. 策略一:分心
  13. 策略二:将诱惑物抽象化
  14. 策略三:冷静聚焦
  15. 孩子们如何看待自己的行为
  16. 吃不吃那颗棉花糖并不真的代表什么
  17. 03 大脑
  18. 热情绪系统
  19. 冷认知系统
  20. 影响延迟满足能力的两大因素
  21. 有毒的压力
  22. 04 家庭
  23. 婴儿对母亲的依恋行为预示了孩子未来的延迟满足能力
  24. 脆弱的根源
  25. 过度控制的母亲反而会适得其反
  26. 05 习惯
  27. 充满诱惑的小丑先生箱
  28. 抵抗诱惑的“如果-那么”计划
  29. 从努力的控制中去除努力
  30. 06 信任
  31. 既然未来不会来,我为什么还等待
  32. 大脑中的图景
  33. 07 培养
  34. 先天决定:气质论
  35. 后天环境影响一切
  36. 先天基因与后天环境相互塑造
  37. Part 2 拓展
  38. 08 掌控
  39. 一个被拯救的生命:乔治
  40. 执行功能:成功人生的必备技能
  41. 共情:了解和通往他人思想的窗户
  42. 掌控感:“我就是能”
  43. 乐观:对成功的期待
  44. 09 自我
  45. 多重自己
  46. 一切都是为了未来的自己
  47. 10 时间
  48. 心理距离
  49. 通过增加心理距离来控制欲望
  50. 如何让吸烟者自己戒烟
  51. 基因检测:预测未来的健康状况
  52. 面对医疗选择时,你想知道的更多还是更少
  53. 11 距离
  54. 自我疏离:以墙上一只苍蝇的视角看待一切
  55. 疏离之后的重新审视
  56. 当孩子开始自我反思时
  57. 心碎的痛苦与真实的疼痛无异
  58. 12 人际
  59. 在人际关系中过于敏感的不良后果
  60. 延迟能力如何保护我们
  61. 自控力的重要性不因地域差异而异
  62. 13 情绪
  63. 自我提升
  64. 情绪会如何扭曲思维
  65. 为什么有的人对自己感觉过于良好
  66. 过度自信往往弊大于利
  67. 14 动机
  68. 不同语境下的自我控制
  69. 人们并不会在各个方面都运用自控力
  70. 15 社交
  71. 寻找“热点”
  72. 1.经典且在直觉上就具有说服力的人格特征的跨情境性假设认为,对于某个特定的社交行为(比如攻击性行为或过于小心谨慎),人们在不同情境下会在行为上表现出一致性。如果我们从观察中收集到了足够的证据,我们就能够预言人们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会出现什么样的行为。回想那些曾经经常出现在报纸头条而如今已经门可罗雀的公众人物,我们期待能出现一个不管在公共场合还是在私人生活中都低调谨慎的明星。同样的,我们也期望在威迪科夏令营里有很强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在其他很多不同场合下也会出现强烈的攻击性行为,即在不同的场合中表现好的孩子一直表现很好,表现不好的孩子则一直表现不好,这就是所谓的跨情境的人格一致性。
  73. 2.相比之下,假设我们在不同情境条件下的社交行为并不是由具有稳定性、广泛性、一致性的表现方式的人格特性所产生的,而应该是这样的:基于我们如何感知不同的情境——我们在特定情境中的期望和目标,特定情境中所参杂的过往经历,特定情境在我们心中激起的特定情感,我们在应对特定情境时所拥有的资历、计划、技巧以及情境对我们的重要性与价值等,我们会做出细微的辨别、调整,正是这样一种能力产生了我们在不同情境下的社交行为。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在某些特定场合下,甚至具有强攻击性行为特征的孩子也会依据特定情境的意义而产生差别性攻击行为。他的热系统会产生让其生气的预兆,然后在特定的情境条件下引发他的攻击性行为——这个情境是他特有的引发攻击性行为的高发危险区,我们把这种基于特定情境条件下的行为模式称作人格的情境行为特征。
  74. 每个人只会在特定的条件下表现出一致行为
  75. 如何找出让自己感到压力的特定事件
  76. 自控可以冷却攻击倾向
  77. 16 恐惧
  78. 恐惧的来源:热连接
  79. 克服恐惧:与放松反应重建连接
  80. 如何克服对公开演讲的恐惧
  81. 17 热爱
  82. 相比努力增强意志力,找准目标与方向更重要
  83. 过度延迟满足和缺乏延迟满足一样毫无建树
  84. 何时应该享受当下:榜样的力量
  85. 动力和努力:绿色小组
  86. Part 3 实施
  87. 18 学校
  88. 大脑的可塑性
  89. 将自控力培养纳入学校课程设置
  90. 卡通节目里的自控力教育
  91. 失败的美国公立教育催生出KIPP学校
  92. 性格教育:培养高延迟能力
  93. 19 父母
  94. 基本原则:冷却现在、加热未来
  95. “如果-那么”计划
  96. 预先承诺计划的失败与成功
  97. 对诱惑重新评估
  98. 自我疏离:做一只墙上的苍蝇
  99. 父母能做些什么
  100. 帮助孩子提升自主感的4大策略
  101. 结语
  102. 致谢
  103. 译者后记
载入中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