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的世界·后汉三国时代

三国志的世界·后汉三国时代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 04

暂无评价综合评分的显示会考虑用户真实性等多项因素,每部作品出现综合评分的时间不定。
7.71687 评价豆瓣读书
¥28.80¥24.00
今日特价截止至:2024-03-30 02:00:00了解详情

作品简介

本书为讲谈社《中国的历史》中的“后汉三国”的一卷。

《中国的历史》为日本讲谈社百周年献礼之作,是日本历史学家写给大众的中国通史读本。丛书自上古到近代,内容含概量大,撰述者均为日本该领域的代表性学者,作品大多构思巧妙,写法轻松,观点新颖,富于洞见,但同时又吸取了近些年来的诸多学术成果,利用了最新出土的史料,是一套可读性与严肃性兼备的重磅历史佳作。

本书一是将三国历史与文学作品《三国演义》进行比较,剖析它们之间的异同和真伪;二是将三国历史置于古今东亚世界中进行解读,分析和比较中、日、韩相关历史文化的相互影响、交融和异同;三是本书虽然是以文学研究家的身份撰述的普及性三国历史,但是著者是以史学的、学术性的、严谨的态度进行撰写的,可以说是一部以史籍原典和考古资料为依据而追求真实的三国历史的严肃著作。

【作者简介】金 文京,1952年生于日本东京。庆应义塾大学文学部毕业。京都大学大学院中国语学文学专业博士课程毕业。曾任庆应义塾大学副教授等,现为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中国文学专攻。特别长于全角度研究小说与戏剧以及说唱文学,在各自产生的社会背景下探索其相互关系。主要专著有《花关索传研究》(合著,汲古书院);《中国小说选》(角川书店);《教养中国语》(大修馆书店);《三国志演义的世界》(东方书店)等。

【译者简介】何晓毅,1961年生,1987年赴日留学。现任日本国立山口大学教授。国内出版译著有《文学部唯野教授》(人民文学出版社)、《先秦社会与思想》(上海古籍出版社)、《丰臣秀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等。

梁蕾,1965年生,1987年赴日留学。现任日本国立山口大学非常勤(合同)讲师。

作品目录

  1. 推荐序 一部值得中国读者阅读的三国史
  2. 中文版自序
  3. 序章 华丽的乱世
  4. 小说与历史
  5. 现代中国的起点
  6. 东亚的三国时代
  7. 从吴的角度看《三国志》
  8. 第一章 夕阳西下的汉帝国
  9. 中国人的历史观
  10. 一治一乱与汉王朝灭亡的震惊
  11. 三国赞歌《三都赋》
  12. 中华势力圈的扩大
  13. 后汉时代
  14. 三大势力——外戚·宦官·清流
  15. 外戚与汉朝的家族制度
  16. 宦官跋扈的条件
  17. 地方豪族与儒教官僚
  18. 中国历史上的外戚宦官及儒教官僚
  19. 东亚历史上的外戚宦官及儒教官僚
  20. 黄巾之乱
  21. 未被写进《演义》的大事件——党锢之祸
  22. 黄巾之乱与知识阶层
  23. 张角其人
  24. 主角登场
  25. 乱世奸雄曹操
  26. 看相的流行
  27. 曹操一族的墓
  28. 南方的青年武将——孙坚
  29. 浪子英雄——刘备
  30. 第二章 群雄割据
  31. 走向霸权之路
  32. 董卓的专横
  33. 挟天子以令诸侯
  34. 董卓与曹操的共同点
  35. 关东与关西的对立
  36. 天下大乱
  37. 曹操崭露头角
  38. 吕布与刘备的共鸣与背叛
  39. 天下形势与远交近攻
  40. 谶纬与玉玺、袁术的即位
  41. 官渡之战
  42. 曹操与袁绍的直接较量
  43. 关羽的传说:“过五关斩六将”
  44. 曹操的屯田制度
  45. 赤壁之战
  46. 曹操平定河北
  47. 孙策、孙权平定江南
  48. 曹操对孙氏的怀柔
  49. “髀肉之叹”:刘备在荆州的岁月
  50. 刘备拜请诸葛亮
  51. 赤壁前夜
  52. 曹操遭火攻兵败
  53. 《演义》中的赤壁之战
  54. 第三章 三分天下
  55. 围绕兵家必争之地荆州的攻防
  56. 周瑜的奋斗与英年早逝
  57. 鲁肃的深谋远虑
  58. 第一次荆州分割
  59. 孙夫人的悲剧
  60. 单刀会:第二次荆州分割
  61. 刘备平定益州及汉中攻防
  62. 曹操的失败和张松献图
  63. 张鲁的宗教王国
  64. 曹操讨伐关中
  65. 刘备夺取益州
  66. 成都的无血开城
  67. 汉中争夺战:“鸡肋”之谜
  68. 曹操对孙权——合肥的攻防
  69. 孙权迁都建业
  70. 谋臣荀彧之死
  71. 生子当如孙仲谋
  72. 荆州攻防
  73. 水攻樊城 关羽威名大振
  74. 曹操与孙权结盟
  75. 关羽之死与三国领土的确定
  76. 第四章 三帝鼎立
  77. 魏文帝与蜀昭烈帝
  78. 曹操的遗言
  79. 曹氏兄弟的不和
  80. 三国胡须杂谈
  81. 九品官人法
  82. 曹丕即位——玩弄禅让把戏
  83. 刘备即位——复兴汉王朝的谎言
  84. 孙权的战略与野心
  85. 夷陵之战与刘备之死
  86. 孙权的忍耐
  87. 面从腹背的证据:年号黄武
  88. 诸葛亮的南征北伐
  89. 第二次吴蜀同盟
  90. 曹丕亲征与曹丕之死
  91. 二帝并尊与领土分割案
  92. 诸葛亮南征
  93. 孙权的南北政策与对海洋的关心
  94. 与辽东、高句丽的关系
  95. 北伐开始
  96.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97. 巨星陨落五丈原:诸葛亮之死
  98. “六出祁山”的真相
  99. 第五章 三国的外交与情报战略
  100. 外交交涉
  101. 三国的人口比较
  102. 三国外交的基本构造
  103. 频繁来往的使者
  104. 机智善辩 各显身手
  105. 宴会上的问答
  106. 吴与蜀的国情对比
  107. 三国间的政略联姻
  108. 亡命、投降与情报干扰
  109. 降将
  110. 诈降
  111. 作为外交手段的书信
  112. 知识分子的关系网
  113. 檄文与“谩骂文学”
  114. 伪造书信的横行
  115. 魏吴蜀的少数民族问题
  116. 魏的移民政策的功罪
  117. 从孟获看蜀的民族怀柔政策
  118. 吴对山越的讨伐
  119. 从山岳到海洋
  120. 武将与军队
  121. 部曲制与三国军队比较
  122. 军队与商业
  123. “吴下阿蒙”:武将的学识
  124. 从鼓吹曲看军队宣传战略
  125. 随军艺人
  126. 第六章 走向衰落的三帝国
  127. 蜀的衰亡与灭亡
  128. 群臣内讧
  129. 名士舆论的压力
  130. 冷淡的本地舆论
  131. 蜀的自取灭亡
  132. 钟会谋反
  133. 乐不思蜀
  134. 魏国内乱、司马篡权
  135. 明帝的苦恼与死去
  136. 曹爽与司马懿的权力之争
  137. 三国皇帝的婚姻观
  138. 娶侄女为妻的孙权
  139. 司马懿的反击
  140. 皇帝亲自发动政变
  141. 反乱频起
  142. 第二次禅让
  143. 吴国内政与内讧
  144. 孙权晚年的郁闷
  145. 长沙走马楼简牍
  146. 吴的租税户籍文书
  147. 诸葛恪的野心
  148. 三国时代最大的暴君孙皓
  149. 三国时代结束
  150. 第七章 三教鼎立的时代
  151. 儒教的统一
  152. 新旧儒教的对立
  153. 通儒郑玄的经典解释
  154. 融合儒家与道家的“玄学”
  155. 清谈流行
  156. 问答游戏
  157. 忠孝之争
  158. 后汉、三国时代的孝子贤孙们
  159. 道教的诞生
  160. 从厚葬走向薄葬
  161. 黄巾与太平道
  162. 五斗米道与《老子想尔注》
  163. 张天师与孔子后裔
  164. 关羽为什么变成了神
  165. 山西商人与关羽
  166. 佛教的普及
  167. 佛教传来
  168. 中国最早的佛陀像
  169. “佛陀即是老子”说
  170. 中国最早佛教著作
  171. 孙权与佛僧
  172. 魏、西晋的佛教
  173. 蜀国的佛教遗迹
  174. 《维摩诘经》与居士佛教
  175. 西行求法第一人
  176. 朱士行是猪八戒吗?
  177. 佛教的孝子故事
  178. 第八章 文学的自觉时代
  179. 诗与小说——个性的文学
  180. 诗本为歌
  181. 诗人曹操的作风
  182. 围绕“铜雀台赋”的矛盾
  183. 竹林七贤
  184. 文豪鲁迅的评价
  185. 卖鬼的故事
  186. 笑话与怪谈
  187. 科学与医学
  188. 三种历法——天文学与数学
  189. 名医华佗狱死
  190. 炼丹术与药物学
  191. 三国时代的都城
  192. 邺都与洛阳:中国都城的样板
  193. 吴国建业与蜀国成都
  194. 美术与工艺
  195. 三国时代的画家们
  196. 朱然墓中的绘画
  197. 神亭壶之谜
  198. 神兽镜与水神信仰
  199. 武器开发竞争
  200. 纸与信息的作用
  201. 字体革命与书道诞生
  202. 从包装纸到书写纸
  203. 赏玩书信和笔迹
  204. 洛阳纸贵
  205. 信息革命与政治革命
  206. 第九章 邪马台国及其周围的国际关系
  207. 朝贡与中国皇帝的正统性
  208. 越南与朝鲜
  209. 中国的混乱与独立政权诞生
  210. 三国的朝贡比赛
  211. 正统性与外交战
  212. 倭使来访
  213. 朝鲜半岛形势
  214. 汉朝与倭人的交往
  215. 卑弥呼使节朝魏——景初二年还是三年?
  216. 难升米的目的
  217. 生口十人,班布二匹二丈
  218. 带方太守刘夏
  219. 陆路还是海路?
  220. “亲魏倭王”称号
  221. 不入《三国志》本纪的理由
  222. “景初二年”并非不可能
  223. 难升米之后的卑弥呼使节
  224. 今日国际关系的原型
  225. 吴、韩、倭交通的可能性
  226. 未见于文献资料的贸易
  227. 终章 三国时代与现代东亚地区
  228. 围绕正统的理念斗争
  229. 五行思想与王朝交替原理
  230. “未有不亡之国”
  231. 《三国演义》诞生的时代背景
  232. 《三国志平话》奇妙的结尾
  233. 民族问题的反映
  234. 东亚的正统论
  235. 东亚的现代
  236. 附录
  237. 主要人物略传
  238. 历史关键词解说
  239. 参考文献
  240. 历史年表
载入中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