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

删除

大数据取舍之道

暂无评价综合评分的显示会考虑用户真实性等多项因素,每部作品出现综合评分的时间不定。
6.8719 评价豆瓣读书
¥39.99¥19.99
今日特价截止至:2024-03-20 02:00:00了解详情

作品简介

《删除》讲述了遗忘的美德,为读者展现了大数据时代的取舍之道。

《删除》从大数据时代信息取舍的目的和方法分别诠释了“被遗忘的权利”。维克托首先回溯了人类追寻记忆的过程,之后提出数字技术与全球网络正在瓦解我们天生的遗忘能力。对此,他考察了促进遗忘终止4大驱动力——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访问。之后,他提出了当前数字化记忆的两大威胁——信息权力与时间,并给出了应对威胁的6大对策——数字化节制、保护信息隐私权、建设数字隐私权基础设施、调整人类的现有认知、打造良性的信息生态、完全语境化。最后,他提出了一种应对数字化记忆与信息安全的极有可能的关键对策——给信息设定存储期限。

《删除》开启了一场 “互联网遗忘运动”,让我们始终记得遗忘的美德。这本书告诉我们,在大数据时代,面对海量信息人类该如何取舍,怎样才能构建一个积极而安全的未来。

《删除》讲述了遗忘的美德,为读者展现了大数据时代的取舍之道。数字技术赋予了我们前所未有的权利,它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可怕后果。facebook上照片会被网络永远铭记,甚至会影响到一个人的职业发展;Google记得所有我们搜索过的信息和时间。数字王国记住了那些有时最好被遗忘的信息。

删除,大数据取舍之道,就是把有意义的留下来,把无意义的去掉。只有理解了在大数据中,需要的是什么,以及如何判断这种需要,才能举一反三地明白到底为什么要去掉那些不需要的。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Viktor Mayer-Schönberger),“大数据时代的预言家”,他是十余年潜心研究数据科学的技术权威,他是最早洞见大数据时代发展趋势的数据科学家之一,也是最受人尊敬的权威发言人之一。他曾先后任教于世界最著名的几大互联网研究学府。现任牛津大学网络学院互联网治理与监管专业教授,曾任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信息监管科研项目负责人,哈佛国家电子商务研究中网络监管项目负责人;曾任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学院信息与创新策略研究中心主任。并担任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弗吉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大学、维也纳大学的客座教授。

他的学术成果斐然,有一百多篇论文公开发表在《科学》《自然》等著名学术期刊上,他同时也是哈佛大学出版社、麻省理工出版社、通信政策期刊、美国社会学期刊等多家出版机构的特约评论员。

他是备受众多世界知名企业信赖的信息权威与顾问。他的咨询客户包括微软、惠普和IBM等全球顶级企业;而他自己早在1986年与1995年就担任两家软件公司的总裁兼CEO,由他的公司开发的病毒通用程序,成为当时奥地利最畅销的软件产品。1991年跻身奥地利软件企业家前5名之列,2000年 被评为奥地利萨尔斯堡州的年度人物。

他也是众多机构和国家政府高层的信息政策智囊。他一直专注于信息安全与信息政策与战略的研究,是欧盟专家之一,也是世界经济论坛、马歇尔计划基金会等重要机构的咨询顾问,同时他以大数据的全球视野,熟悉亚洲信息产业的发展与战略布局,先后担任新加坡商务部高层、文莱国防部高层、科威特商务部高层、迪拜及中东政府高层的咨询顾问。

所著《删除》一书,被认为是关于数据的开创性作品,并且创造了“被遗忘的权利”的概念而在媒体圈和法律圈得到广泛运用。该书获得美国政治科学协会颁发的唐·K·普赖斯奖,以及媒介环境学会颁发的马歇尔·麦克卢汉奖。同时受到《连线》、《自然》《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等各大权威媒体广泛好评。而他的《大数据》一书是开国外大数据系统研究的先河之作,而在这之前,他已经在《经济学人》上和数据编辑肯尼思·库克耶一起,发表了长达14页的大数据专题文章,成为最早洞见大数据时代趋势的数据科学家之一。

作品目录

  1. 中文版序 大数据取舍之道
  2. 推荐序 因意义而智慧
  3. 第一部分 大数据时代为什么要进行信息的取舍
  4. 01 当遗忘变成例外,而记忆成了常态:大数据时代的隐忧
  5. 喝醉的海盗
  6. 一个没有遗忘的时代
  7. 抹不掉的致幻剂阴影
  8. Google记得你的一切
  9. 大数据的信息力量
  10. 人类住进了数字圆形监狱
  11. 让我们学会遗忘
  12. 02 遗忘,人类的天性:遗忘的作用与人类记忆的演进
  13. 人类的本能记忆
  14. 语言记忆
  15. 外部记忆:绘画与文本
  16. 共享记忆
  17. 介质记忆:摄影、磁带与胶片
  18. 第二部分 大数据时代如何进行信息的取舍
  19. 03 世界已经被设置成记忆模式:数字化记忆发展的4大驱动力
  20. 小黑盒子与麦克斯存储扩展器
  21. 驱动力1:数字化
  22. 驱动力2:廉价的存储器
  23. 驱动力3:易于提取
  24. 驱动力4:全球性覆盖
  25. 04 一个没有安全与时间的未来:数字化记忆的两大威胁
  26. 遗忘终止的未来
  27. 信息富民VS信息贫民:信息控制权的威胁
  28. 永久的过去VS被忽视的现在:时间的威胁
  29. 05 来一场“互联网遗忘”运动:应对数字化记忆与信息安全的6大对策
  30. 对策1:数字化节制
  31. 对策2:保护信息隐私权
  32. 对策3:建设数字隐私权基础设施
  33. 对策4:调整人类的现有认知
  34. 对策5:打造良性的信息生态
  35. 对策6:完全语境化
  36. 06 给信息一个存储期限:应对数字化记忆与信息安全的关键对策
  37. cookie的警告
  38. 信息的存储期限
  39. 元信息,设定信息的寿命
  40. 9个月,不断缩短的存储期限
  41. 设定存储期限的技术措施
  42. 不是用技术删除,而是让遗忘复活
  43. 谁来掌控存储期限
  44. 我们需要“能衰退”的存储系统
  45. 07 让遗忘回归常态: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的未来
  46. 后记
载入中

热门划线

  1. 数字技术已经让社会丧失了遗忘的能力,取而代之的则是完善的记忆。3 人
  2. 读者通过每天读报的行为,直觉地抓住了这些消逝的过去,最终一次一个片段地构建起了共享记忆的印记。这是外部记忆与读者自己建立起来的主观联系和内涵之间的结合,也就是出版物上印刷的内容与读者个人理解并参考的内容之间的结合。3 人
  3. 完善记忆的寒蝉效应会改变我们的行为。2 人
  4. 罪犯在经过足够长的时间之后,之前的犯罪记录也能从他们的档案中变得模糊。2 人
  5. 很多畅销的录音带播放器内置的计数器众所周知都是不精确的。相同的道理,随着录像带的录像能力从几分钟上升到几个小时,忘记哪些内容确切地存储在哪里的可能性也在增加。因为磁带是有序媒介,在一卷磁带中找到某个特定的位置不仅需要详细的记录,而且需要耐心,毕竟倒带与播放都需要耗费时间。2 人
  6. 近十年来,贝尔尽可能将他所能接触到的所有信息都存储在他的电脑中。这是他与微软研究部的同事合作的长期研究项目“我的生活片段”(MyLifeBits)的一部分。2 人
  7. 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期,IBM公司的英国工程师特德·科德(Ted Codd)构想出了他称之为关系数据库(relational database)的理论概念,其本质上就是,信息以表格的形式被组织,行组合的是一份文件中相关的信息,而列存储的是结构相似的数据(比如名称、日期和序列号等)。通过被称为关键字(key)的标识符(identifier),一份特定的档案可以被提取,但是不像模拟目录那样,这些关键字是灵活的。2 人
  8. 没有了某种形式的遗忘,原谅则成为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如果所有的时间都永远是现在,那么所有的时间都不能够得到拯救。2 人
  9. 完美的记忆使我们暴露在过滤、选择和解释的挑战面前,而遗忘通常会使我们免于这些挑战。2 人
  10. 直到最近,人们才可以合理地期待多年前出于不同目的给予不同接收者的信息,将能在很大程度上对第三方机构保持不可访问性。2 人
  11. 对于我们如何看待自己过去的长远影响,同样令人不安:因为我们不停地在记忆中构建和重构我们的过去,久而久之,我们对这种过去与现在交互作用的回忆,将在质量上变得逊色于拥有我们丰富信息的数字存储图像,从而基本上否认了我们自己的过去。2 人
  12. 更多地信任数字化记忆而非自己的回忆,使我们暴露在另一种挑战面前:假设外部记忆(尤其是数字化记忆)本身并非不可改变,而是可以事后被修改,从而不一定能准确地反映某件往事,那么将会怎么样呢?如果我们所有人都信任同一个信息源,那么我们就都会同等程度地受到这种可变性的影响。2 人
  13. 这些规范带来的影响一目了然:一旦个人信息达到了其使用目的就应当被删除。2 人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