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通史(第3卷·魏晋南北朝卷)

中国美学通史(第3卷·魏晋南北朝卷)

暂无评价综合评分的显示会考虑用户真实性等多项因素,每部作品出现综合评分的时间不定。
7.422 评价豆瓣读书
¥25.00¥21.80
今日特价截止至:2024-03-29 02:00:00了解详情

作品简介

本卷对魏晋南北朝美学的基本内容、主要美学家、美学发展的脉络等,做了全面细致的梳理和论述,内容全面,论述周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民族交融、思想多元、文化多彩的时代,在中国美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作者依据宏观历史背景,对该时期美学的全貌做了全景式的叙述,丰富了中国传统美学研究的新内容和新视点,比如:三国时期建安文学与美学的关系,王弼玄学开启美学之新途,阮籍、嵇康的音乐美学,西晋时期的美学思潮,东晋多元的人文审美意趣,陶渊明的审美理想和艺术意象,刘宋时期的山水美学,齐梁艺术专论中的美学思想,文艺美学视角的《文心雕龙》,南朝形式美理论的发展,南朝选文观念的美学审视,北朝美学等。

叶朗,1938年10月生,浙江衢州人。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60年毕业任教。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著作《美学原理》、《中国美学史大纲》、《中国小说美学》、《美在意象》、《胸中之竹:走向现代之中国美学》等,主编《中国历代美学文库》。

作品目录

  1. 总序
  2. 导言
  3. 第一章 汉魏士人主体意识的变化
  4. 第一节 东汉政治内乱与士人信念矛盾
  5. 第二节 三国人物的性情与意气
  6. 一、性情与人情味
  7. 二、英雄意气与名士意气
  8. 第三节 生命意识觉醒和生命安顿方式探寻
  9. 第二章 何晏与王弼的美学贡献
  10. 第一节 何晏兼综儒道与当时的审美思潮
  11. 一、何晏对儒家思想的继承
  12. 二、何晏论“无为”和“无名”
  13. 三、何晏对于魏晋南北朝美学的影响
  14. 第二节 突破实用的经典解释新思维
  15. 一、以无解道消解绝对真理
  16. 二、辨名析理反思各家实用学说
  17. 三、本末同一消解二元对立思维
  18. 第三节 《周易略例》中的方法论
  19. 一、明彖和立主旨
  20. 二、通变和执一御众
  21. 第四节 《明象》和美学层面的言意之辨命题
  22. 第五节 何王学说所联结的美学范畴和命题
  23. 一、本末有无之辨和人本主义的“回归”
  24. 二、辨名析理与话语方式的转变
  25. 第三章 阮籍、嵇康的美学思想
  26. 第一节 阮籍、嵇康的思想意趣
  27. 第二节 阮籍《乐论》的美学思想
  28. 一、“乐者,天地之体”
  29. 二、雅乐方为至乐
  30. 三、音乐的齐一性
  31. 四、阮籍美学思想与玄学的关系
  32. 第三节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的美学思想
  33. 一、《声无哀乐论》的美学思想
  34. 二、嵇康音乐美学的评价问题
  35. 第四节 阮、嵇音乐美学比较
  36. 一、阮籍、嵇康音乐美学的相同语境
  37. 二、阮籍、嵇康音乐美学的根本歧异
  38. 三、音乐专论的出现与音乐美学的自觉
  39. 第四章 西晋美学思想
  40. 第一节 西晋士风与尚美风潮
  41. 一、西晋时期的复杂政局
  42. 二、士人风习的多元色彩与个体之悟
  43. 第二节 《庄子注》的美学思想
  44. 一、玄冥之境与万物一美
  45. 二、独化自得与美其所美
  46. 三、性分之限与天真之美
  47. 第三节 陆机《文赋》的美学思想
  48. 一、缘情:审美体验的触发机制
  49. 二、绮靡:文学作品的审美特性
  50. 三、应感:审美活动中的独特体验
  51. 第四节 西晋美学风尚的主流与别支
  52. 第五章 东晋多元学术话语中的美学观念
  53. 第一节 东晋清谈的实用目的和审美转向
  54. 第二节 中土佛教著述中的美学要义
  55. 一、东晋佛教美学思想的本土渊源
  56. 二、东晋般若学中的审美智慧
  57. 三、支遁的逍遥论和顿悟说
  58. 第三节 玄言诗和佛理诗的别材与别趣
  59. 第四节 葛洪的文德观
  60. 一、大隐情怀和入世精神的统一
  61. 二、通脱的文化观念和文学艺术观念
  62. 第五节 张湛《列子注》中的及时行乐观念
  63. 一、融汇玄佛的思想要旨
  64. 二、虚实相生和形神之辨
  65. 三、及时行乐与此生的安顿
  66. 第六章 陶渊明的自然美学观与生命美学观
  67. 第一节 大隐于酒的生命安顿方式
  68. 第二节 冲淡风格与审美化的人格
  69. 第三节 形影神论和委任自然的生命美学
  70. 第四节 《桃花源》与士人精神家园建构
  71. 第五节 化清谈为体物的生命意象
  72. 第六节 田园意象的隐秀特征
  73. 第七章 《世说新语》的美学思想
  74. 第一节 人物品藻美学源流
  75. 一、即形质而求其情性的识鉴方式
  76. 二、平淡无味与一味之美
  77. 三、审美主体的修养与流品
  78. 第二节 对人格个性之美的品赏
  79. 一、雅量与高情:人格之美的评赏与钟爱
  80. 二、宁作我:个性价值的发现与肯定
  81. 三、情到深处几成痴:含蕴深情的艺术心灵的发掘
  82. 第三节 对山水风物之美的发现
  83. 一、自然山水之美的发现
  84. 二、山水风物的情致化
  85. 第四节 对美的理想之极致追求
  86. 第八章 南朝文论中的美学思想
  87. 第一节 追求新奇的文学审美风尚
  88. 一、诗文为乐的时代风习
  89. 二、张融的“师心”之论
  90. 三、萧子显的新变主张
  91. 第二节 钟嵘《诗品》的诗歌美学
  92. 一、“滋味”:诗歌审美的新尺度
  93. 二、“雅怨”:悲怨之美及其表现形态
  94. 三、“直寻”:审美形象的自在呈现
  95. 第三节 《文选·序》《玉台新咏·序》的审美倾向
  96. 一、“以能文为本”:萧统《文选·序》的审美倾向
  97. 二、“惟属意于新诗”:徐陵《玉台新咏·序》的审美趣味
  98. 第四节 文笔之辨的审美维度
  99. 一、“文笔”的基本含义
  100. 二、颜延之的言笔之辨
  101. 三、范晔的“文笔说”
  102. 四、萧绎的“文笔说”
  103. 第五节 声律论的美学意义
  104. 一、声律论的基本内容
  105. 二、声律论的美学意义
  106. 第九章 《文心雕龙》的美学思想
  107. 第一节 自然之美和宗法经典的美学原则
  108. 第二节 附物切情的诗歌美学标准
  109. 第三节 “中和之响”的音乐美学标准
  110. 第四节 赋论中的雅丽范畴和美文观念
  111. 第五节 神与物游的艺术思维
  112. 一、《神思》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113. 二、物和情的互动
  114. 第六节 风骨说的内涵
  115. 一、风骨范畴的基本内涵和理论意旨
  116. 二、慷慨悲凉之气与刚健之风
  117. 三、兴寄的现实空间和想象空间
  118. 第七节 质文代变与形式美学发展
  119. 一、立文之道和文采之美
  120. 二、《时序》与艺术技巧发展
  121. 三、文术——形式美学的实践性内容
  122. 第八节 知音范畴与鉴赏批评论
  123. 一、审美心理与批评态度
  124. 二、审美差异性与知音方法论
  125. 第九节 树德建言的艺术价值观
  126. 第十章 南朝书画论中的美学思想
  127. 第一节 宗炳《画山水序》的美学思想
  128. 第二节 王微《叙画》的美学意义
  129. 第三节 谢赫《古画品录》的美学思想
  130. 一、“六法”来源与断句问题
  131. 二、“气韵生动”的美学意涵
  132. 三、“骨法用笔”及其他画法
  133. 第四节 庾肩吾《书品》的审美倾向
  134. 一、重汉晋、轻齐梁的书法艺术史观
  135. 二、“天然”“工夫”并重的审美标准
  136. 三、尚新变、重巧态的审美取向
  137. 第十一章 北朝美学
  138. 第一节 北朝美学的基本特征
  139. 第二节 《颜氏家训》的美学思想
  140. 一、颜之推的审美理想
  141. 二、归本《五经》:典正为本与有益于物
  142. 三、气调之美:兼重文学艺术的审美特质
  143. 第三节 《刘子》的美学思想
  144. 一、重质轻文的审美倾向
  145. 二、“美丑无定形”
  146. 第四节 南北朝美学思想的互动与融合
  147. 主要参考文献
  148. 索引
载入中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