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或是拉斯维加斯

天堂,或是拉斯维加斯

暂无评价综合评分的显示会考虑用户真实性等多项因素,每部作品出现综合评分的时间不定。

作品简介

“——在最后一滴血渗出你的皮肤之前,你还有什么可感怀的。”

从天堂到拉斯维加斯——从跳升的灵魂到沉溺的肉身有多少光年要走,有多少散落的闪烁碎片要捡。

“我”是个临死之人。在肉体最慌乱、魂灵却最稳静的临界之时,对自己亲摄的每一格电影镜头进行最感性的翻检和整理。也是之于“我”的心灵历史的一次寻根之旅,一次温和又激越的精神回溯。

“旅程”从故事(“我”的心灵历史)的中段——独立乐队女主唱奈儿的出现开始。奈儿本身是个看似心灵历史空缺的神秘女子。她似一位周身散发药物和酒精香气的灵媒,引导我进入我早已逝去并被草草埋葬的“少年初爱时期”,让我得以尝试挖掘和直面我成长诡局的底色和真相。从而我“少年初爱时期”的核心映像竟隐性反射(让渡)于她身上,那么——我的真相,可否正是她的真相呢?

将奈儿不自知带入我生命的Viv,是一个在主流舞坛初显锋芒的先锋派现代舞女舞者。她曾是我的“挚爱(而‘至爱’始终是‘我自身’)”,与她的专横冷漠的艺术家母亲之间的关系微妙、紧张、却又粘稠绵密。除了对母亲与两个男伴,对待她自己也是紧张纠缠束手无策。只好把所有的激情和生命重量释放在舞台上。殊不知这所有的种种都是源于她非同寻常的童年,和与父亲非同寻常的关系。

始终伴随在Viv左右的——恰似她守护者的偈,是在Viv的一次演出事故之后突然出现并加入同一舞团的男舞者。依然是一个心灵历史模糊神秘的角色,到最后“我”似乎明了,偈原来就是一个完美的与“爱情本身”划等号的半成品阴谋家。既定靶心熔化变形,内心却依然坚忍有方向的一个家伙。

而“我”——则是无意摸索、却或间接或直接亲历他们“生命真相”的一个失败、冷酷的大学英语教师。而他们自身也是构成“我”生命真相的不可或缺的化学酵素。有益的,有毒的,冷眼观看“他们”在我体内的化学反应——从中我得到成长、忏悔、赦免、毁灭直至超轶的契机和体验。

这是一个情节与冲突尽在细节处藏匿雕饰的故事。故事以主人公“我”的濒死回想而蜿蜒向前——向内流动,慢慢剥蚀出所有局内人的有爱-无爱/受控-失控的纠结面目。

没有局外人。没有人可以毫发无伤地轻易得到宽谅和拯救。

无论是天堂,还是拉斯维加斯,都只是寂寂闪着人造光的虚无所在。

小说作者禀着“去类型化通俗文学”的创作原则,把该小说拟定为“当代华语新浪潮小说”。

新浪潮(La Nouvelle Vague)理念在中国的地下音乐和艺术电影(尤其体现为台湾的作者电影)方面都有所体现,但在小说创作方面一直较为薄弱,甚至是空缺。而该小说的风格设定在创作成形之后显现出若干新浪潮艺术的核心特点:1、哲学上受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现象学思潮影响,感性先行,思辨自由。2、描述个人与社会的难以融合;强调人与人的隔膜与猜疑,自我精神的中心功能化;传达“存在先于本质,重要的是内省”等文艺理念。

该小说同时也体现出盛行于20世纪中后叶的法国新小说,及早于20世纪初消亡的唯美主义和20世纪初崛起的表现主义等艺术类型的若干特点。其中“通过对现实的抽象和扭曲来表达恐惧情感”和对“时空的交错颠倒、内心与外界重叠、现实与回忆交叉、对细节的精确描绘和大量内心独白”等的手法应用集中体现了上述几种艺术流派的重要思想。

我们需要“文学大餐”,也需要“文学小食”,这部完成于六年前的“文艺青春幻梦”的“性冷感”小说绝对不算是“文学大餐”,但极有可能是一道令你回味无穷的“文学小食”。

作品目录

载入中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