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78
作品简介
《退步集》是陈丹青归国五年来部分文字的结集,三十余篇文章,话题兼及绘画、影像、城市、教育诸方面,自云“退步”,语涉双关,也可理解为对百年中国人文艺术领域种种“进步观”的省思和追问。
“陈丹青虽是个画家,但很多散文家写不出他一样的文字。另外,读者们虽不是他本人,但这个海龟派笔下文化与语境的‘隔膜’与‘无助’,乃至‘欲拒还迎’的心态每个人都不难感同身受。”(书评人 黄集伟)
陈丹青,1953年生与上海,1970年至1978年辗转赣南与苏北农村插队落户,其间自习绘画。1978年以同等学历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1980年毕业留校,1982年赴纽约定居,自由职业画家。2000年回国,现定居北京。早年作《西藏组画》,近十年作并置系列及书籍景物系列。业余写作,2000年出版文集《纽约琐记》,2002年出版《陈丹青音乐笔记》,2003年出版杂文集《多余的素材》。
作品目录
自序
“且说说我自己”
绘画
中国人为什么画油画?
常识与记忆
山高水长
批评与权力
骄傲与劫难
向上海美专致敬
油画与图像
绘画、图像与学术行政化
访谈
人样的,太人样的!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无知与有知
消费不是奢侈
媒体、大众与神话
城市
城市建设与历史记忆
建筑设计与行政文化
“有史以来”
我们应该向那位大清国老兵丁学习
心理景观、建筑景观与行政景观
古镇:衰败与沦亡
评议
众生相与人物画
国画革命的隔代国画
世界的重叠
地方与画家
伟大的残骸
影像
影像与中国
摄影的严肃,严肃的摄影
艺术作为摄影
摄影在中国
教育
我们上百年文化命运天灾人祸的总报应
天性和才能是挡不住的
关于绘画专业的“前瞻性”意见
无用的禀赋
调皮与聪明
事相、事实与理论
辞职报告
附一:呈本院外办及北京外办述职与感想
附二:教条与功利
载入中
热门划线
真正的批评必要非凡的人格、学养、境界、文采107 人
史论专业出身的批评家应该知道,文艺从来服务于权力。一部艺术史,不过是权力的历史。107 人
“我要发表心灵,而不公开隐私。”89 人
二十多年前,艺术家之间比现在平等多了。85 人
大人虎变小人革面君子豹变67 人
人于自己的面目,其实看不清楚的,白纸黑字留下来,这才好比照镜子。46 人
英国人约翰·伯格说过这样的话,他说:“一个被割断历史的民族和阶级,它自由的选择和行为的权力,就不如一个始终得以将自己置身于历史之中的民族和阶级,这就是为什么——这也是唯一的原因——所有过去的艺术,都是一个政治的问题。”42 人
人只要是坐下写文章,即便写的是天上的月亮,地上的蒿草,其实都在“谈自己”,而我是读到文章里出现太多的“我”字,便起反感,因我向来怕见进门坐下滔滔不绝大谈自己的人。41 人
古人箭中靶心的一刻,每在心里叫声“惭愧!”为什么呢?因为此时是“在众人里看见了自己”。31 人
我们一天到晚说“世界”、“世界”,你怎样认识世界?看世界地图?读历史书?读世界新闻?读参考消息?读杂志上关于世界的报道?不是,你要真正能够感性地,全面地,实实在在地了解世界,应该走进美术馆。31 人
美术馆,以我的定义,就是提供文化常识,储存历史记忆的场所。31 人
贡布里希说:“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27 人
认知传统不是逆向回归,而是借助历史的维度认知自己。27 人
最微妙的一层是:如果权力一方主动“自我批评”,意即“我错了,但我作了自我批评,因此我仍然正确”。20 人
纪德(抑或是福楼拜?)说:“呈现艺术,隐退艺术家。”19 人
罗兰·巴特在他追念亡母的著作《明室》中,母亲以及母亲的照片是贯穿全书的话题,可是在书中的大量照片里既没有他的母亲,也没有他自己。他坦白,但什么也没交代。他说:“我要发表心灵,而不公开隐私。”19 人
生命力可贵,无知可贵,可是中国的人文艺术教育不许你有知,也不许你无知。19 人
我长久迷惘于委拉斯开兹的魅力。在他的画中,只见艺术,不见艺术家。18 人
“呈现艺术,隐退艺术家。”16 人
意大利梵蒂冈美术馆法国卢浮宫美术馆英国大英博物馆俄国冬宫美术馆西班牙普拉多美术馆墨西哥玛雅美术馆美国大都会美术馆埃及开罗美术馆德国柏林美术馆土耳其君士坦丁美术馆16 人
在中国,建筑设计师听命于权力,至多分享部分权力;在西方,则权力相对地听命与建筑设计师,至少,他们支配着部分权力。15 人
美术馆博物馆顶顶要紧的,是它的文化形象,是它的社会角色,是它的教育功能,是它在一个国家、民族和社会中活生生的作用,美术馆,是一本活的大百科全书,因为美术馆的对象不仅仅是艺术家,而是所有人。14 人
人不是自由的,只有少数人能突破常规,弄出自己的样子,别人受影响。14 人
那我就自比一只苍蝇,索性叫几声。14 人
因为我们患了严重的“文化分裂症”,我们的“心理景观”处处来自西方,指向西方。我们斥资亿万元制造的伪古典民族风格建筑群,以及保留不拆的一级文物古建筑,恐怕也是为了吸引西方,而不见得因为是我们在文化上“想家”了。13 人
就美学论,中国古典建筑独步世界,就功能论,中国的居住文化早有一整套自给自足的传统。12 人
为什么我总要批评城市建设?理由很简单:第一,城市建设,好话说尽了,我不会说好话。第二,批评城市建设,一点没有用的,从梁思成那代人一路叫嚣到现在,一点没有用——12 人
“美”是“客观”的,我则认为是“主观”的——今天我得承认,在主客观之间,所谓美,可能是有标准的,12 人
我的心理景观患有严重的“文化分裂症”。12 人
一个民族的“美”是有标准的,有线索的。所以,问题不是要不要建设,而是怎样建设。不是不要新景观,而是这种景观出于怎样的心理。12 人
“好大喜功,急功近利,鄙视既往,迷信未来。12 人
在城市规划的大见解、大思路上,这是当年海归派与本土政权之间深刻的矛盾与悲剧。12 人
建筑方案与规划思路,可以讨论、争论,可以付诸表决或否决。但是不同的“心理景观”,太难沟通,根本无法沟通。12 人
“心理景观”所暗示支配的品位、判断与选择,不仅体现在城市建设,还体现在文化、艺术、时尚、生活观、生活方式的每一个细微方面。12 人
掉进人堆,支应不暇,所言既多,谤议相随,这都不足怪。11 人
放学了,一群小孩子,欢天喜地连打带闹,这时最怕爹娘冷不防窜出来,连名带姓叫回家。11 人
今天,全国院校,全国的教育,大谈“人文”——可是大家要知道,一个民族忽然要来大谈“人文”,不是好事情,正相反,它说明人文状况出现了大问题。面对这样的大问题,以我的看法,咱们先别奢谈所谓“人文”,我们要紧的是先来恢复常识和记忆。11 人
这就是我们高等美术学院的“人文”现状:我们要到国外去买民族艺术经典的复制品,假如不买,我们连这复制品也没得玩。11 人
凡是先进国家,尤其是维持民族自尊的国家,都会高度重视美术馆,那是民族的荣耀,国家的脸面。11 人
历史的失忆症,必然引发更多的失忆。11 人
我喜欢独一无二的东西,不可取代的东西,你看桌上那桃子的样子!十点钟的太阳和十一点不一样,我大为感动。11 人
主流是被时代暂时选择的人,证明这时代是对的。时代很势利。顺时代者昌,逆时代者亡。11 人
在中国至今很忌讳谈政治这件事情,在西方,每个人都很政治。所谓政治,在中国意味着参政、当官,在西方,其实就是有权利表达自己,在社会结构中明白自己的位置与边界,我不可以干涉别人,别人不可以干涉我。11 人
什么是“中国文化”?就是地主文化。儒家千年维持的价值观,就是朝廷、地主、农业与乡村的关系。地主阶级被消灭的那一天,中国文化的内在生命宣告中止,新事物开始发生。五十多年来我们见证的全是新事物。11 人
“学术”既因“关系学”贬值,又遭投机者公然戏耍,何“尊严”之有?11 人
大家都喜欢
回顾展的回顾
51.00元陈丹青归国十年油画速写(2000-2010)
41.40元局部·伟大的工匠
103.50元纽约琐记(修订版)
28.80元张岪与木心
40.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