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简介
☆你是否也熟悉这样的场景:家人在一起,不是交心,而是各自看电脑和手机;朋友聚会,不是叙旧,而是拼命刷新微博、微信;课堂上,老师在讲,学生在网上聊天;会议中,别人在报告,听众在收发信息。所有这些现象都可以归结为“群体性孤独”——我们似乎在一起,但实际上活在自己的“气泡”中。我们期待他人少,期待技术多。不间断的联系,是否让人类陷入了更深的孤独?
☆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雪莉•特克尔为了研究人与机器人之间的互动,15年来深入两家养老院,对200多人进行了实地研究;为了研究人们的网上互动,与7家中学合作,收集了450名中学生的第一手研究资料。她通过研究发现,信息技术在给人们带来沟通便利的同时,也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弱化,有些人甚至因此而丧失了面对面交流的能力。特克尔认为,人们发短信、发邮件,上社交网站,玩电子游戏,从形式上看人们之间的联系似乎更轻松、更密切,但实际上却更焦虑、更孤单。
[美]雪莉·特克尔(Sherry Turkle)
☆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麻省理工学院科技与自我创新中心主任,哈佛大学社会学和人格心理学博士。
☆采用“实地研究”和“临床诊断”两种方法,对人与信息技术的关系进行了长达15年的系统研究,被誉为网络文化领域的“玛格丽特•米德”。
☆在哈佛大学获得社会学和人格心理学博士学位后,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开始研究计算机文化,并成为人与技术关系领域首屈一指的社会心理学家。《连线》创始主编凯文•凯利称她为技术领域的“弗洛伊德”。
作品目录
各方赞誉
推荐序
作者序
引言
第一部分 机器人时代——孤独中的新型亲密关系
01 最亲密的伙伴“拓麻歌子”——有生命的电子宠物
02 栩栩如生的“菲比”——涉足情感地带
03 一起长大的“爱宝”——我们都有美好童年
04 魅力无限的“真宝”——你是它唯一的关注
05 社交高手“凯斯麦特”——你爱它,它也爱你
06 能治病的“帕罗”——半个心理医生
07 拥抱“机器人时代”——亲密关系的美好未来
第二部分 网络化生存——亲密关系中的新型孤独
08 永远在线——网络自我的三种新状态
09 网络技术改变成长历程——“分开”和“独处”都失去了原来的意义
10 有打电话的必要吗?——声音传递情感,短信给你安全
11 削弱与背叛——亦真亦幻的《第二人生》
12 真情告白——网上告白只是用“分享”避开“孤独”
13 焦虑——科技提供便利,也带来焦虑
14 年轻人的怀旧情结——网络世界不是“瓦尔登湖2.0”
结 语
后 记
译者后记
评论
载入中
热门划线
更确切地说,这本书是在讨论以下问题:当技术的出现替代了人们面对面的交流时,我们发生了哪些变化?我们生活在一个机器人和机器中介关系所构成的世界。5 人
。我们因网络连接而同在,但是我们对彼此的期待却削弱了,这让我们感到彻底的孤独。可能存在的风险是:我们开始把其他人视为实用性的客体而去接近,并且只愿意接近对方那些实用、舒适和有趣的部分。4 人
我们用不断变化的关系填满我们的生活,拒绝独自思考和梦想,忙到精疲力竭,我们做了一场新的浮士德式的交易。即在彼此独处的情况下打交道,这是数字时代人们新的共处之道。4 人
数字化的社交关系和机器人恰恰为我们制造了一种幻觉:我们有人陪伴,却无须付出友谊。3 人
问题:虚拟的亲密关系是不是削弱了我们对另一种方式的体验,或者进一步说,是不是包括所有的场合,每一种方式都被削弱。3 人
数字化的友谊发生在表情符号引起的情感里,经常建立在快速回复而不是思考的基础之上,这可能使他们变得肤浅。3 人
第二部分“网络化生存”转向了探讨在线生活。3 人
科技容易实现什么,我们就容易爱上什么。我们的身体和科技“共谋”。3 人
在“效率”变得昂贵的现在,她们以“效率”需要为借口,将原本的礼仪丢弃了。3 人
人们感到越来越需要理由来让自己独处,需要不接电话的理由。当人们想要化解压力时会求助于科技,而这种压力恰恰是科技带来的,这是一种辛辣的讽刺。3 人
喜欢这本书的人也喜欢
厨房
12.99元四手联弹
16.36元直觉:我们为什么无从推理,却能决策
9.99元十二月
24.50元上瘾
29.4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