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

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

Evernote伴你成长

6.91456 评价豆瓣读书
春暖花开季 恰是读书时满500减300、满200减120、满100减60活动详情

作品简介

在一个时间和知识都极度被碎片化的时代,很多事情已经变得不可逆,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提高自己的能力,让自己更好地驾驭工作、生活、学习等众多方面。《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Evernote伴你成长》便是帮助你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建立自己个人管理系统的书籍。Evernote 在《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Evernote伴你成长》中充当了桥梁,作为一款广泛流行的笔记软件,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方便快捷地构建自己的个人管理系统。《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Evernote伴你成长》不仅探讨如何使用Evernote 帮助我们提高个人效能,帮助自我成长,同时也留给读者很多自我想象的空间,Evernote 使用经验固然重要,构建属于自己的理念更为重要,这也是《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Evernote伴你成长》创作的初衷。享受工具带给我们的惊喜,同时也将构建自己的个人管理系统提上日程吧。

本书作者李参。

作品目录

  1. 前言
  2. 第1章 建立思维的秩序
  3. 1.1 记录的目的是为了遗忘
  4. 1.1.1 大脑擅长思考而不是记忆
  5. 1.1.2 大脑面临的三重考验
  6. 1.1.3 收集箱:你的第二大脑
  7. 1.2 建立未完成事情清单
  8. 1.2.1 关注当前任务
  9. 1.2.2 责任和关注点
  10. 1.2.3 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
  11. 1.3 捕捉大脑中的各类灵感
  12. 1.3.1 碎片化的胡思乱想
  13. 1.3.2 主动探索式的创造性思维
  14. 第2章 建立信息的秩序
  15. 2.1 建立信息秩序的前提
  16. 2.2 信息的类型
  17. 2.2.1 纸质资料
  18. 2.2.2 文字和图片
  19. 2.2.3 文件、声音、视频
  20. 2.2.4 HTML网页
  21. 2.3 信息的来源
  22. 2.3.1 电话/短信
  23. 2.3.2 即时通信工具IM
  24. 2.3.3 邮件
  25. 2.3.5 手机应用程序
  26. 2.4 建立信息的秩序
  27. 2.4.1 电话/短信
  28. 2.4.2 即时通信工具IM
  29. 2.4.3 邮件
  30. 2.4.4 网页
  31. 2.4.5 手机应用程序
  32. 第3章 建立个人知识体系
  33. 3.1 知识体系与自我学习
  34. 3.1.1 学校教育与自我学习
  35. 3.1.2 构建知识体系的意义
  36. 3.1.3 经典阅读与浅阅读
  37. 3.1.4 聚焦关注领域,有目的地收集信息
  38. 3.2 根据个人目标建立关注点
  39. 3.3 根据关注点建立个人知识体系
  40. 3.3.1 建立收集箱(Inbox)
  41. 3.3.2 为关注的领域建立笔记本
  42. 3.3.3 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
  43. 3.3.4 定期对信息进行整理
  44. 3.4 信息的存储与加工
  45. 3.4.1 现阶段对信息存储的要求
  46. 3.4.2 存储不等于掌握
  47. 3.4.3 聚沙成塔式的知识积累
  48. 3.4.4 信息加工三要素
  49. 3.4.5 养成加工信息的习惯
  50. 第4章 建立个人信息库
  51. 4.1 纸质资料电子化
  52. 4.1.1 纸质资料的存储
  53. 4.1.2 各类纸质资料的电子化
  54. 4.1.3 纸质资料的加工
  55. 4.2 建立个人信息库
  56. 4.2.1 人脉管理系统
  57. 4.2.2 个人图书库
  58. 4.2.3 多媒体管理系统
  59. 4.2.4 家庭管理系统
  60. 第5章 建立个人任务管理系统
  61. 5.1 关于任务管理
  62. 5.1.1 任务的定义
  63. 5.1.2 任务组成
  64. 5.1.3 任务管理的三个关注层面
  65. 5.2 专注当下工作流
  66. 5.2.1 纸质资料与电子资料的管理
  67. 5.2.2 用印象笔记管理任务工作流
  68. 5.3 建立个人经验库
  69. 5.3.1 任务完成后的行动后反思
  70. 5.3.2 任务资料的加工与组织
  71. 5.3.3 纸质资料电子化
  72. 5.3.4 从工作流到经验库
  73. 5.3.5 建立常用工作模板
  74. 第6章 记录你的人生轨迹
  75. 6.1 记录,看得见
  76. 6.1.1 记录有助于提高意志力
  77. 6.1.2 记录帮助明确下一步行动
  78. 6.1.3 记录帮助不断累积经验
  79. 6.2 记录的几个层面
  80. 6.3 晨间日记
  81. 6.3.1 小日记大梦想
  82. 6.3.2 九宫格晨间日记
  83. 6.3.3 图文并茂的晨间日记
  84. 6.3.4 用标签组织一辈子的晨间日记
  85. 6.3.5 我的日记我做主
  86. 6.4 时间日志
  87. 6.4.1 时间都去哪儿了
  88. 6.4.2 记录时间日志的方法
  89. 6.5 周回顾
  90. 6.5.1 周回顾的作用
  91. 6.5.2 周回顾都做些什么
载入中

热门划线

  1. 你阅读过多少信息不重要,你输出了多少自己的观点才更重要。这也就是所谓的知识独特性,即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27 人
  2. 时间管理虽然看上去很宽泛、深奥,但落地到工具上其实只有三类:清单、日历、资料,它们的关系就像是兵马和粮草,清单+日历是兵马,每天应对各种各样的事情、制订计划、实现目标,就靠它们。资料就是粮草,有一句话叫“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果我们要写篇论文,但论文相关的资料都不齐全,那么写论文这件事在清单上写100遍,标上10个高优先级也搞不定。所以平时资料的收集、加工、整理是非常重要的。17 人
  3. 第二重考验:各类灵感和想法15 人
  4. 第三步:主动回忆,记下想做的事情和需要做的事情15 人
  5. •第三重考验:海量的信息14 人
  6. 第二步:被动收集,记录零散的记忆14 人
  7. 知识体系和我们的个人目标与关注点有关,你的目标决定你的关注点,根据关注点,我们会有所取舍。每个人都需要根据自己的目标和关注点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然后搭建自己的知识架构。12 人
  8. 第一步:你需要建立一个收集箱,将头脑里的事情赶出大脑11 人
  9. 关注层面三:角色与责任11 人
  10. 在思考结束后,在印象笔记中整理今日思考的要点,尤其是涉及总结和计划的部分,一定要思考下一步的行动。10 人
  11. 关注层面一:当前任务10 人
  12. 关注层面二: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10 人
  13. 对于正在进行中的任务和行动,我们需要做的是:(1)将任务分解为行动(2)将正在进行的任务的相关资料存储在指定地点10 人
  14. 你可以以一年为期限,将一年内想做的事情列入年度计划。超过一年的事情,列入长期目标。9 人
  15. (1)直接将组织好的内容拍照扫描9 人
  16. 书籍中的内容如何在我们应用的时候被找到,才是读一本书的关键。9 人
  17. 一类是你需要做的事情,这是你的职责所在。8 人
  18. (2)绘制思维导图8 人
  19. 脑袋是用来思考的,不是用来记忆的。8 人
  20. 从多方面收集到的信息是零散的,但是通过在印象笔记中整合后,我们就可以找到其中的逻辑和精华并深入了解一个人的观点。我们对信息了解得越全面,我们对某个领域知识的理解就会越深刻。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会慢慢形成自己独到的观点并融会贯通。8 人
  21. 读一本书,要经过阅读、书摘、总结输出三个部分,阅读后对精彩的句子和段落进行标注和摘抄,总结书中的重点,然后用写作的方式进行输出,才证明这本书你真正地读过。8 人
  22. •第一重考验:杂事7 人
  23. 另一类是我们想要做的事情,这也许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目标和梦想。7 人
  24. 大脑面临着三重考验,我们需要做的是正视而不是逃避,通过工具和方法,建立思维和信息的秩序,这样我们才可能达到那种“活在当下”的理想境界。7 人
  25. 1.列出自己的角色7 人
  26. (3)用印象笔记进行整理7 人
  27. 在这个时代,你需要学会区分信息的真假,你需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当看到一个新闻时,可以问自己,我看到了什么?我看到的是否一定是事实的真相?从我自己的角度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从其他人的角度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学会从多方位思考来判别事情的真伪;学会独立思考问题,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哪怕你的观点和其他人都不一样。7 人
  28. 感兴趣的内容不要看,直接将这些内容保存到印象笔记。7 人
  29. 为每一条笔记加标签,让这些笔记,增加了另一维度的属性,即“战略储备”的信息,也可以在任何你需要的时候被使用。7 人
  30. 存储不等于掌握,存储在电脑里的这些资料,如果没有被我们学习、内化、应用,那只能叫作信息而不是知识。只有这些信息能够被我们应用,才能真正称得上知识。7 人
  31. 读过一本书,制作书摘,写书评,这一系列工作结束后,才算真正读过一本书。如果只是读书,而没有摘要和写作输出的部分,只能说完成一部分而已。7 人
  32. 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有规律地做。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我们得到的经验也就越多。7 人
  33. 放弃“我有一个好脑子,能记住很多事情”的想法吧,把自己的大脑用在更有价值的地方,思考、创造,而不是记忆。6 人
  34. 你可以使用纸笔来收集自己的零散想法,不建议使用纸或本直接记录,而建议使用便利贴或者便笺纸,每一个事情写在一张便利贴上,这样方便我们后期进行加工组织,我们需要将“万物各归其所”,而不是简单地罗列。6 人
  35. 除了自身的责任角色外,还有一些以个人为中心建立的关注点,就是那些能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平衡的关注点,例如个人健康、自我发展、财富管理、兴趣爱好、休闲娱乐、人脉关系、精神生活等。将这些关注点列下来,然后根据你的每一个关注点,有目的地清空大脑,将各种引起你注意的事情从大脑中转移出来。6 人
  36. 使用便利贴,是帮助我们创造更为专注的工作环境。6 人
  37. 第一步:将大脑中零散的想法记录下来,并且视觉化,将我们的灵感碎片变成一张张便利贴呈现出来。第二步:将这些便利贴进行重组,你可以找一个书写板夹,也可以找一张大一些的纸,将这些想法贴上去,按照你的逻辑,找到它们之间彼此的联系,用这种方式,进行自己思维的整理,看上去碎片化无序的思路,就变得有序了。6 人
  38. 经典书籍和最新书籍相结合,经典的书籍容易让我们找到更初始的理论,而最新的书籍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未来的新趋势。6 人
  39. 没有被加工过的信息是没有办法被利用的,没有办法被利用的信息是没有价值及储存意义的。6 人
  40. •FSR分类逻辑6 人
  41. 重点不在于我们看到什么,而在于我们想到什么。6 人
  42. 当我们把一本书读到了极致,也是这样的情况。不仅反反复复读这本书、做书摘、写读书笔记、做思维导图、写人物性格分析、延伸阅读,还会把书中的一些方法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工作中。6 人
  43. 不用多,能被称作“青蛙”的事情,有三件就足够了,如果多于三件,你不妨做一个排序,顺序排在最前面的事情,就是今天的“那只青蛙”。6 人
  44. •明确信息的类型5 人
  45. •信息加工与组织5 人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