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终极版)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终极版)

华为管理制胜丛书

6.8433 评价豆瓣读书
春暖花开季 恰是读书时满500减300、满200减120、满100减60活动详情

作品简介

过去的20多年,华为从未一帆风顺,今后的20年,华为也将困难重重。

是什么驱使着10多万知识分子在全世界攻城掠地、开疆拓土?

又是什么支撑着华为强大的思想力量和意志力?

为什么发展如火如荼的华为一直思考着“生存与死亡”的问题?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这正是本书期待解开的谜题!

田涛,华为高级顾问。

吴春波,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品目录

  1. 推荐语
  2. 华为之熵 光明之矢(代序)
  3. 自序
  4. 关于华为,谁也无法自诩权威
  5. 引子 企业管理哲学:华为成功的神秘力量
  6. 时代·命运:妄想家任正非
  7. 道不同,共相谋:4个男人的故事
  8. “巨大中华”,华为脱颖而出
  9. 神秘力量:任正非的企业管理哲学
  10. 不只任正非孤独,华为也是
  11. 第一章 常识·真理:以客户为中心
  12. 客户:华为存在的唯一理由
  13. “百年帝国”的衰落
  14. 27年面壁:任正非论“以客户为中心”
  15. 百年老店,千年庙堂
  16. 第二章 常识·真理:以奋斗者为本
  17. 小推车推出的世界500强
  18. 商魂:任正非论“奋斗文化”
  19. 以邻为鉴:华为不能在舒服中死去
  20. “筛子论”:以奋斗者为本
  21. 第三章 开放:顺应者兴,逆则衰
  22. 伴随毁灭的创造性时代
  23. “四大皆空”逼出开放精神
  24. 华为的开放观:开放但不结盟
  25. 开放是一门思想艺术
  26. 第四章 妥协:丛林中的生存之道
  27. 史鉴:妥协拯救了一个民族
  28. “战”与“和”:一切基于实用主义
  29. “薇甘菊战略”与“投降主义”
  30. 并非一个人的奋斗故事
  31. 第五章 灰度哲学:欲望的激发与控制
  32. 太极八卦:人性万花筒
  33. 创新之敌:黑白不兼容
  34. 少年创伤记忆:饥饿与共享
  35. 华为文化:亦中亦西,非马非驴
  36. 从“思想云”到“思想雨”
  37. 第六章 自我批判:活力是组织之魂
  38. 黑洞现象与热力学第二定律
  39. 耗散结构与自我批判
  40. “思想批判”与“EMT宣言”
  41. 王者的灭绝与“组织批判”
  42. 附录:竞争的结束意味着动力的丧失
  43. 第七章 变革论(上):“八大症候”与“七个反对”
  44. 冰冷的刀锋:不变则溃,则亡
  45. 萧规曹随:保守是个好东西
  46. 第八章 变革论(下):目的高于一切
  47. 文化是制度之母
  48. 变革的艺术:时机、节奏、成本与其他
  49. “蓝血十杰”批判
  50. 外章 未来的冲击与中国机遇
  51. (一)
  52. (二)
  53. (三)
  54. 鸣谢
载入中

热门划线

  1. 高层要有使命感,中层要有危机感,基层要有饥饿感11 人
  2. 企业要想长期保持活力,就要建立耗散结构,对内激发活力,对外开放,与外部交换物质和能量,不断提升企业发展势能,不断拓展业务发展的作战空间。9 人
  3. 以客户为中心是长期坚持艰苦奋斗的方向;艰苦奋斗是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手段和途径;以奋斗者为本是驱动长期坚持艰苦奋斗的活力源泉,是保持以客户为中心的内在动力。8 人
  4. 低作堰就是不要因短期目标而牺牲长期目标,多一些付出,多为客户创造长期价值。8 人
  5. 华为的变革,始终坚持“七个反对”:反对完美主义,反对烦琐哲学,反对盲目创新,反对没有全局效益提升的局部优化,反对没有全局观的干部主导变革,反对没有业务实践经验的员工参与变革,反对没有充分论证的流程进入应用。7 人
  6. 任正非一直批评华为自主创新,因为自主创新就把华为变成了一个封闭系统。(于是推动发展了开放、合作的华为理念。)6 人
  7. 开放性、远离平衡、非线性是耗散结构的三个特征。6 人
  8. 深淘滩就是多挖掘一些内部潜力,确保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投入,确保对未来的投入,即使在金融危机时期也不动摇。6 人
  9. 在忍耐与进攻的反复交替中螺旋上升的。6 人
  10. 耗散结构是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在耗散过程中产生负熵流,从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为有序状态,这种新的有序结构就是耗散结构5 人
  11. 在黑天鹅频发的时代,选择权让你具有反脆弱性。5 人
  12. 在任正非的脑海中,以人为本,是留给国家去做的事情。企业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引擎,以人为本就会失去发展动力,最终熵死。5 人
  13. 华为干部流动和赋能机制制度化,培养未来领袖。5 人
  14. 这种情形体现着命运与目标、偶然性与必然性、机会主义与奋斗之间的多种非线性逻辑关系。5 人
  15. “企业管理哲学”代表着顶层的“形而上”的设计,这是任正非等少数人的特权,他和他们必须天马行空,多务虚少务实,勤于思考、思辨,仰视星空,着眼于未来。5 人
  16. “方法论”则是制度的建设与架构,这是高层管理者全力关注的问题;领袖是务虚主义者,管理层则代表着“功能派”,他们必须对企业领袖的哲学思考具体化、技术化以至固化。5 人
  17. 期权制度和创新精神,被称为成就硅谷奇迹的两台发动机,一个是物质力量,一个是精神力量。5 人
  18. 一个领导者如何包装自己都不过是伪饰,最好的权威是展现结果。5 人
  19. 二是决策的可控性。5 人
  20. 三是华为人的目标追求。5 人

大家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