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简介
《方丈记》与《徒然草》因题材相近,内容幽玄静美、笔致清雅简洁,故合称日本古典随笔双璧,代表了日本近古散文创作的最高成就。作为流传千古的名作,《方丈记》、《徒然草》对日本的文学、历史、思想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之所以如此,主因在于其贯穿始终的无常、隐逸思想,与大和民族纤细感性的内心世界高度契合,故而能引发日本人民长久的共鸣,并视之为万代不易的文化瑰宝。
《方丈记》即是鸭长明隐匿日野山时,回忆生平际遇、叙述天地巨变、感慨人世无常的随笔集。其成书于1212年,被誉为日本隐士文学之“白眉”(最高峰)!全书共十三节,以简洁严整的和汉混合文体写成,笔意生动而富有感情。前半部分从感慨世事多艰、人生虚幻出发,通过作者的耳闻目睹,生动写实地描述了平安末期悲惨的“五大灾厄”,借社会的苦难揭示出人世无常、生存不易的道理。后半部分笔锋一转,由社会现实转向了隐居生活和内心世界。先是自叙身世,接着书写隐遁大原山,后又迁移日野山筑庵,以清雅的笔墨,记述了方丈之庵中闲寂的生活,同时表达自己内心的矛盾与烦恼。到最后直率地坦露心扉,为能否安于清贫而自我深省。全书措辞佳美、浑然天成,结构巧妙、格调高逸,奠定了鸭长明“日本中世隐士文学鼻祖”的崇高地位。
“徒然”一词,在日语中意为无聊、寂寞;“草”指草子,指用假名写就、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随笔、日记或民间故事等。《徒然草》的书名便是仿古书体例,摘取首句的头两字而得。全书由序段与243段互不相连、长短不一的随性文字组成,与《方丈记》相比,内容更为驳杂深广。包括了自然观、艺术观、人生观、无常观、处世警语、经验感悟、掌故考据、奇闻逸事等等,全都是兼好兴之所至、有感即发而写下的随想、批判、评论,颇似今时流行之微博。虽说是即兴创作、信手拈来,但精练坦荡,字字都凝结了作者的智慧结晶和深刻见解,短则三言两语、长则细描详绘,将儒、道、佛理寓于简单通俗中,而行文又能将汉文日语融冶一炉,真实、风趣、质朴,汰尽浮夸虚妄,闪烁着古老辩证法思想的光芒,将他人生的经验、体会、彻悟尽都囊括其中。虽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却是以沧桑之心发禅悟之语,静谧而超脱,于不拘一格间尽显灵韵,使人读后留下无穷的怀想和思索。其思想层面的深邃广阔、文笔的生动超妙、意境的悠然闲雅,不但予人以优美的艺术享受,更发人深省、启迪智慧。
《方丈记》的作者鸭长明,生于平安时代末期的1155年,是古日本著名的歌人、歌论家、随笔作家,同时也是一位琵琶名手。《徒然草》的作者吉田兼好(1283~1350),是日本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歌人、隐士、随笔作家。
作品目录
热门划线
人心之花,未待风吹已自落。30 人
凡事一知半解,却夸夸其谈、品头论足,必令听者闻之生厌。23 人
不知生者死者,由何方来,又向何方去?亦不知暂栖此世,为谁烦恼,为谁喜悦?居者及宅邸无常之情形,便如牵牛花上之露。或露坠花存,花虽存,但一遇朝阳,立时枯萎;或花谢而露未消,虽然未消,终捱不过日暮。21 人
身份无论高贵或是卑微,总以无子嗣为妙。15 人
然知己难得,若对方一味迎合,与独坐冥思又有何异?15 人
于专精之道,必要慎言。人若不问,己不开口,方为妥当。15 人
能附着于物上,而毁损其物者,数之不尽。如身有虱、家有鼠、国有贼、小人有财、君子有仁义、僧有法。15 人
春赏藤花绵延,若紫云现于西方;夏闻杜鹃啼鸣,如语同赴冥途之约;秋时蝉声满耳,仿佛空蝉悲世;冬季雪花飘舞,雪积雪消,宛若人生罪障。12 人
真实之事大抵无趣,故世间诸般传闻,虚言居多。12 人
一人一悟一世界,一言一叹一微尘。11 人
大地震过后,人皆言世事无常,生于世间了无意味。然日复一日,时过境迁后,此等言语再无人提及。11 人
知己知世、无欲无往,但求宁静,无愁最乐。11 人
寺院之号、万物之名,古人从不牵强附会,仅依其自然面目平实取名。今人却刻意为之,挖空心思,欲炫示己才,反惹嫌恶。人名取僻字,实无益之举。事事求奇、热衷异说,才疏学浅者必然如此。11 人
取笔则欲书,执乐器便欲使其发声;举杯则思酒,持骰子便思赌。心思俱由外事触发,故不可有不良之嗜。11 人
有出家遁世者云:“此世羁绊身心之物,于我已荡然无存。唯有节令更移间所生感想,难以舍弃。”此语甚合吾意。10 人
仿狂人奔于大路,即是狂人;效恶人杀人害命,即是恶人。学骥为骥类,学舜为舜徒。虽伪而学贤,亦可称贤人。10 人
重新去做却依然无益之事,不如不做。10 人
虚空最可容物,我等种种心念浮沉,正因本心不存。若心中有主,则妄念杂思皆不入心胸。10 人
朝死夕生之常习,恰似泡沫。9 人
男子之最可贵事,在于经书实学、善作文、通和歌、晓管弦之道,谙熟典章制度及朝廷礼仪,足以为他人楷模表率,方称上品。书法工整,笔走龙蛇而挥洒自如;音声出众,善歌精韵而切中节拍。逢人劝酒,若固辞不免,亦能推杯换盏,尽力应酬。似此等,方为好男子。9 人
“寿则多辱”,年四十之内辞世,最是佳妙。9 人
孤灯独坐,披卷品读,古人为友,甚感乐慰。9 人
秋野上草木繁茂,尽情生长。露珠流动,虫声如泣;庭中水音潺潺,浮云飘动仿佛快过京都,月之阴晴更是难定。9 人
家居物品,以古风、小巧、耗费少、品质上乘为要。9 人
古语云:亢龙有悔。月盈必缺,物盛则衰。万事达于顶点,必已近破败之道。9 人
事事求奇、热衷异说,才疏学浅者必然如此。9 人
一般而言,凡珍稀难求之物,无品味教养者必趋之若鹜。此类物事,不如没有。9 人
或于梅花溢香之朦胧月夜,陪伴心仪女子身侧;或听凭墙垣野草之露沾湿衣襟,共她一道头顶晓月归去。若无此等旖旎情事供日后回忆,莫奢望能百年好合。9 人
浩浩河水,奔流不绝,但所流已非原先之水。河面淤塞处泛浮泡沫,此消彼起、骤现骤灭,从未久滞长存。世上之人与居所,皆如是。8 人
若吾以卑微之身,寄居权门篱下,虽有大喜,不能尽欢;虽有深悲,不敢痛哭。进退难安、坐卧悚惧,惊恐之状如雀近鹰巢。若吾贫寒,却与富家为邻,则自惭穷乏,朝夕出入卑屈谄媚。又见妻子童仆艳羡富家之貌,及富人轻蔑无视自家之举,不由心念屡动,时刻难宁。若居于逼仄之所,近邻有火事,不免受累;若居于穷乡僻壤,往返辛劳且有盗贼戕害之忧。有权势者贪欲愈深;无所依者,愈遭人轻。有财则多恐,无财恨越深。有求于人,身则为他人所有;若关心他人,身心又为恩爱所缚。屈从世俗,身心窘困;若不随波逐流,又被视为疯癫。究竟该宿于何处?从事何业?方能令身心暂得休憩?8 人
人生六十似露将消。8 人
人品姿容本系天生,而心性却可精益求精于贤之更贤。容颜、心性俱佳者,若不学无术,又与貌丑品劣者为伍,甚至于反不如此辈而为其所制,则着实遗憾也!8 人
来世不可忘于心,佛道不可疏于常。吾心念此深以为然。8 人
若爱宕山野之露永不消、鸟部山之烟恒不散,人生在世,得能长存久住,则生有何欢?正因变幻无常、命运难测,方显人生百味无穷。8 人
品评他人风姿容貌及学识深浅,若以己身相较,难免失准。8 人
禁戒不必守,因无境界,何来破戒?7 人
人之所望,皆盼容颜俊美。此等人但有所言,左右俱乐闻而不厌。因其有爱敬而不多言,故使人相对终日亦无乏味之感。至于相貌堂堂、却无才德相辅者,低劣本性一朝被人识破,便是痛惋恨事了。7 人
万事皆能,独不涉风流之男子,正如玉卮无当,虽宝非用。7 人
正因变幻无常、命运难测,方显人生百味无穷。7 人
蜉蝣朝生夕死,夏蝉不知春秋。倘能淡然豁达、闲适悠游,则一载光阴亦觉绵绵无绝;若贪得无厌、常不知足,则纵活千年,亦不过短似一夜梦幻。7 人
无论去往何地,只要踏上旅程,便能感神清气爽。7 人
昔会伊人墙垣下,今时荒废蒿草生,唯见堇花落寞开。7 人
俗品诸事有:座位四周杂物多;砚旁笔多;持佛堂中佛像多;庭中石多草木多;家宅子孙多;逢人话多;愿文中自书善行多。再多也百看不厌之物有:文车之文、尘冢之尘。7 人
世人相会时,必然言语甚多,无片刻静默。若闻其事,多属无益之谈。诸如世间之谣传、他人之是非等,于己于人皆是得少失多。只是交谈之际,无论听者言者,彼此心中都未必知晓此乃无益之事。7 人
欲求万事无过,最佳之法,凡事以诚相见。与人交往,再无比言少、礼正更得体。7 人
一面悲叹自己生于末世,发出近乎绝望的呼号,一面又不停地在无常中寻出路、在变化中求新生。6 人
一日之中,饮食、如厕、睡眠、言语、行走等事,已不得不耗费多时。所余些少光阴,再用于行无益之事、言无益之语、作无益之思,时光荏苒、乌飞兔走,一生枉送,可谓愚蠢至极。6 人
大家都喜欢
物哀
23.92元俳句诗人
6.99元花间一枝禅:禅意中的人生智慧
9.90元如果容许我再过一次人生
12.80元春时樱,秋时叶
18.9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