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99
作品简介
本书是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团队这几年对于新报刊史书写探索的文集结晶。其中包括:晚清民间的传播网络、晚清电报技术及其影响、电话与上海的关系,上海小报与游戏场空间的互为渗透和构成,揭示上海《申报》如何推动义赈的展开,民国的报刊与共和的想象等。
黄旦,博士,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外新闻传播思想、媒介与社会。近著有《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和消解》。现正在进行的主要课题为《中外传播思想史》。
作品目录
载入中
热门划线
以公告性为尺度,以报纸内容变化为重点,确立叙述的逻辑,铺陈开报刊的历史2 人
报刊史的“革命”叙事是与新闻学科化建设相伴而行互为规定2 人
其次,时空的整合性,主要表现在一个空间——都是天然地以“民族国家”作为思考报纸的唯一单元;一个时间——统一的分期2 人
媒介对“空间”(包括旧媒介)的重构,也即是对特定“社会联系之网”的重新编织。二者作为与命运攸关的“环境”的“创造”与“再创造”,自然也是观念或文化的叠加与交错、对抗与更新之过程。2 人
空间上的等级划分也体现于递报的时间等级之上。电报局制定的递报等级规定,一等电报为头等官报,二等是电报局往来电报,三等是加急加费电报,四等是一般收费电报。2 人
在铁路和运河将市场地区化(regionalized)之后,电报则将之全国化(nationalized)了。在这一过程中,无处、无时不在的“市场”,成为人们想象彼此关系的隐喻,连带地,整个社会的精神世界,就像标准化了的“商品”一样,失去了任何的地方特殊性。2 人
将报律上升为自由与共和的理论问题。2 人
在电话加入到既存的由钟楼主导的火警传播系统中后,常常与警钟相互依赖、优劣互补,以协调救火行动。2 人
首先,报纸本身作为一种实体,嵌入到大世界的空间场景当中2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