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墨尔本骂街

坚冰
在墨尔本跟人骂街 声明:本文仅以第一人称表述,并不意味着本人是骂街当事人。 二零一九年七月的一天。来墨尔本住两天的第二天。 墨尔本的一条胡同里一家挨着一家的饭馆咖啡屋。带着遮阳伞的餐桌占据了胡同中间,只留下靠近墙壁的两边窄窄的一条通道供人行走。门店旁戳立的煤气取暖器呼呼作响,加热的空气毫无限制地随意漂去,有时能让人感到一些温暖,有时不过只是一种带来些心理安慰的摆设。 站着,坐着和走着的人到处都是。我和老婆从充斥着黄皮肤和黑眼睛人流的大街上拐进这个胡同后,轻易地感觉到这里的华人,或者说,亚洲人的面孔,明显地变得罕见了起来。难得斜照进来的冬日阳光几乎都被遮阳伞挡去了,从门口望进去,一栋栋老房子改做的店里显得光线不足。这大概属于很有些本地风味的小景致,一种灰暗色调的拥挤景致。 曾在不少的旅游或者采风文章照片上,也曾经把它看作是一种闲适雅致的欧式风情。但在我第一次身临其境,也坐在路边的遮阳伞下,咖啡味道弥漫中吃饭聊天时,并没有产生舒服的感觉,更没有放松的心情。就像夏日余晖里,夜色朦胧中,坐在路边的小摊旁,撸串喝啤酒一样,在猎奇的外国饮食节目中不是也被渲染的生机勃勃温暖诱人吗?在不同的地方生活长了,遮阳伞下的咖啡和小马扎上的撸串,在我的眼里已经没有什么区别,更扯不上什么高低贵贱之分。一切都是一种习惯和选择罢了。记得有一位作者在文章里说过,只有没有品味的人才会更加追求品味。推而广之,没有格调的人才会更向往格调,不懂风情的人才会更愿意把自己顺眼的场景情形赞做风情,极度缺钱的人才会把有钱人奉做神灵。假如这几类人里的某些人不再去追求,向往,夸赞与崇拜了的话,我推测,这些人很可能具备每个人都应该有的一种品质:自知之明。知道有些事情永远不可能做成,索性随遇而安,争取做一个真实的自己。 如果不是和当地人在一起,我不会选择到这种小街上来吃饭,因为总是有一种看不见的隔阂从当地有些人含有排斥的意味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