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法国人与消失的救援飞机

阿拉顿顿
让·波塔西第二次来到四川救灾援助,汶川地震已经过去了半个多月。这里的每个人似乎都在找一架“消失的飞机”。 这场搜救行动的规模庞大到不能想象,已经有不下一两万官兵的地面力量、几十架直升机持续在川北密林间搜索多天,依旧毫无收获。不少民间搜救力量也加入其中。 有人猜测,“我们”找到的可能性很小。 没有人和他讲英语沟通这件事。来自法国的让·波塔西个子不高,身形消瘦,在外人看来,就是充满好奇心的外国人。他一直为中国的喀斯特地貌着迷,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经常往返中法之间,后来开始长期驻扎在云贵地区探洞。他身无长物,常常把赚来的钱都用作旅行和探洞。 汶川地震发生的时候,他正在贵阳的出租屋工作,他听到窗户的嗡嗡声,甚至看到对面大楼移动的倒影。一场地震竟然还可以造成如此巨大的伤害,让·波塔西决意加入汶川救援。他先后参加了“5.12”大地震安县茶坪救援,并协助军方参与“5.12”失事直升机搜救及遇难者遗体转运行动。 消失的734 “天气变化太快,恐怕不行………”这是特级飞行员邱光华最后的空中通话。 “呼叫734!呼叫734!听到请回答!”军队开始用不同的通讯手段联系机组,从中午到深夜,不断呼叫,无人回应。 5月31日,邱光华在汶川地震灾区的第63次飞行。那天,邱光华已经两次飞往汶川草坡乡、耿达乡运送药品和食物。下午1点,邱光华驾驶编号为734的米-171运输机直升飞机第三次起飞,运送10名医务人员到理县。 51岁的邱光华是四川羌族人,对川北地区山高林密的复杂地形再熟悉不过。作为建国后第一批少数民族飞行员,他的飞行年龄已经有33年,总飞行时间已经超过5800多小时。他知道如何在险峻的高山峡谷中贴壁飞行,在波涛奔流的狭窄江边寻找降落点。本来还有11个月,他就到停飞年龄了,但是地震后第一天,他主动找到团领导要求到救灾一线。地震救援开始5天后他才知道,自己茂县老家的房屋被毁,年近80岁的父母住进了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