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与心语

何宇轩
图片: 皮埃尔.布列兹(右一)与一众美国作曲家在纽约合影(其中包括卡特、科普兰、里奇、凯奇、舒曼) 本文刊载于《三联.爱乐》杂志 2020年第5期 ~~~~~~~~~~~~~~~~~~~~~~~~~~~~~~~~~~ 2016年1月14日,巴黎圣苏佩斯教堂(Eglise Saint-Sulpice)的皮埃尔.布列兹纪念典礼悄然而肃穆。眼见立于教堂中央的彩色肖像抚颚微笑,我诧异片刻(原以为浩大的仪式怎会如此静谧?),嘴角随即上扬。布列兹是音乐的孤魂、审美的异数,世人的说辞向来无法全然理解他内心的语汇。彼得.埃特沃斯早就说过,“人们都在谈论布列兹,可没什么人真正聆听他,并从心里喜欢他的音乐。”如今,面对此般追悼场景,更加坐实了我的认知:艺术异端的追慕者永远是稀落而紧密的聚拢。犹如勋伯格对马勒葬礼的描绘——一棵古树下,零星的人群站在坟墓的两旁静默哀悼。 几日前,在大师去世的当晚,纽约爱乐乐团发文引述即将卸任的音乐总监阿兰.吉尔伯特(Alan Gilbert)的话: 皮埃尔.布列兹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伟大音乐家,他曾领导纽约爱乐乐团进行了一场在绝对意义上关于创新和变革的挑战。我们意识到,他对我们的影响至今犹在,并始终激发着我们。 1969年3月13日,布列兹第一次登上纽约爱乐乐团的指挥台,距近已五十载,纽约人仍清晰地记得那个难忘的夜晚。因为它不仅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时期之始,亦是一场激烈对抗的开端。 当晚的曲目包括贝尔格的《小提琴协奏曲》、瓦雷兹的《积分》、德彪西的《游戏》和《大海》。毋庸置疑,布列兹诠释现代派的作品自然独具一格,但令乐团和听众最深刻的还是《大海》,这部为人熟知的法国印象派代表作被布列兹处理成既冷静又激烈的风格,其现代而深刻的诠释角度使人耳目一新,他那精准无误的指挥技艺更使乐团折服。同年6月,一则惊人的新闻激起世界乐坛的震荡:纽约爱乐乐团任命皮埃尔.布列兹为艺术总监。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