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通讯

本泽喵
【故事背后的故事】 搬来纽西兰已经十来年了,算是按照计划吧。 刚搬来的光景,我们全家住在北岛的奥克兰。人口不多,却已然是纽西兰最大的城市。之所以选择奥克兰落脚,是因为那时候儿子还不太肯说英语,而奥克兰有华人社区——大陆人、台湾人以及马来西亚或是新加坡华人住在一起。 在国外定居,住在华人社区的体验,想必经历过的人都懂。如非特殊场合,你几乎和置身中国无殊,只说汉语包打天下。已经拿到当地绿卡、定居了十年以上却仍然说不来英语,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 当然这里的汉语不一定是“满大人”(国语或者说普通话),很可能是闽南语、广东话什么的。但总之不是英语就对了。 这样的环境之下,你很难指望孩子能够学得好英语,融入当地社会,交几个local的朋友。那会儿他就快成年了,迟早要进入社会找份工作。另外一点,在奥克兰生活了一年多我便换了工作,新工作是在南岛。 基于以上的情况,我带着老婆孩子都离开了纽西兰第一站奥克兰,来到基督城。 这一次我们并没选择华人社区,而是住在城市的边缘,周围邻居都是当地人,白人居多,也有一些有色人种。 告别了奥克兰,不仅意味着告别了随处可见的帆船和遍布崎岖海岸线的岩洞,也意味着更复古的生活方式。很难想象21世纪已经快过了一半,这里仍然鲜有网购和发达的快递业。无论是日常买菜购物,还是工作社交,我和妻子越来越多需要和当地人面对面沟通。 街坊四邻或工作同事家庭之间串门,是闲暇时间打发无聊的主要形式。 如此这般过了八年之久,我们全家的英语越来越熟练,甚至还学会了一些纽西兰特有的毛利语词。毛利人是纽西兰两座岛屿的原住民,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当地文化。与此同时,我们几乎不用汉语了。儿子从刚搬到奥克兰时候不愿意说英语,到顺其自然只说英语。 或许我们的生活并没有太多不顺,对中国的想念似乎成为了无人提及的家庭话题。原先中国的朋友囿于地理距离和生活状态,一来二去联系的也少了。 双方父母三不五时会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