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注释版本(龙耳东校正)

汉学村夫
千百年来,劝善经典《太上感应篇》流传着多种版本,其中难免有些错误。史学者龙耳东校正了其中一个版本。希望有助于学者诸君。 前言: 一.太上感应篇概述: 《太上感应篇》是道教的经典著作之一,旨在劝善,简称《感应篇》,作者不详,内容融合了较多的佛、儒思想,许多内容至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太上,就是太上老君,原名李耳,又称老子,著作有《道德经》。是我国道教始祖,上天至尊之圣。感应,是指善恶报应。由天地神鬼根据世上人们的所作所为给以相应的奖惩。因此,开篇即以十六字“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为纲,宣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观念。接着指出人要长生多福,必须行善积德,并列举了二十六条善行和一百七十条恶行,作趋善避恶的标准,最后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作结。该书有佛教“因果报应”的观念,但更强调现世现报,作恶有过的最直接后果就是肉体的消亡。修身保生是道教的哲学,现世生命形式的存在是根本,要更加重视现世,更加珍惜现实存在的生命。 《太上感应篇》虽是道教书,却融合了较多的佛、儒思想。它提倡“积德累功,慈心于物”,类似于佛教多善积德、慈悲为怀的精神,强调“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则体现了儒家伦理。在儒家学说中,尤其强调五伦纲常,认为君臣、父子、夫妇的等级界限分明,而在《太上感应篇》中亦以“扰乱国政”,“违逆上命”、“用妻妾语”、“违父母训”、“男不忠良,女不柔顺,不和其事,不敬其夫”作为恶行的准则。可以说,《太上感应篇》实际上建立的是,以儒家道德规范和道释宗教规戒为标准的立身处世准则,显示出北宋时期道、佛、儒三教合流的趋向。 《太上感应篇》最初只在民间流传,南宋时始获官方重视,历经宋、元、明、清而久盛不衰。它不再局限于虚无的说教,而是建立了现实的封建伦理准则,有利于规范人们的言行,特别是有助于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