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无意间的回首

芬奇lovethenight
中国人过的年,是农历新年,也叫春节,所以翻译成外语,通常有两种方式“中国新年”或者“春节”,法语里面相对应的是”nouvel an chinois”和”la fête du printemps”。我之所以标注了法语翻译,是因为我在法国一个不出名的小城市(这里的华人亲切地称她为“普村”)过年,直至2018年戊戌狗年,我已经在这儿过了五个中国年了。 “过年”这个词儿,字面解读是辞旧迎新庆祝节日的意思,看到它的直观印象,出现在脑海的应该是大红灯笼高高挂,“新桃换旧符”,“爆竹声中一岁除”,年画上抱着鲤鱼的大胖娃娃,以及家人团聚吃丰盛的年夜饭,有饺子、有鱼,互相说着吉祥话,红包满天飞,电视里面播放着央视春晚,等等欢天喜地之类符号化的画面,因为过年,就是对新年的欢迎,对未来的期盼!然而盯着它看上那么一阵儿,就不由得要陷入一些或清晰或朦胧或久远的记忆片段,像是情不自禁停下向前奔跑、追赶未来的脚步,回头望向一路走来的过去,试图回忆人生中曾经过的每个“年”,却是一片迷雾,中间的好多年,都看不出来是怎么庆祝的了,直到很久很久以前的儿时,才有了些关于过年的彩色而又幸福的画面。 于是,不禁怀念在自己生活中不知何时悄然消失的“年味儿”,仿佛它随着童年一起一去不复返,随着姥姥、姥爷的离世,而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小时候,过年过得很有仪式感,充满期盼,期待坐火车回姥姥家,期待见到姥姥姥爷,以及一大家子赶回去团聚的亲人,期待看姥爷写春联儿、贴春联儿,跟着表姐表哥们逛集市,买冰棍儿,凑着热闹办年货,期待新衣服和年夜饭,……,期盼的是那股热闹劲儿,期盼的是心里确定的欢聚一堂的幸福!也许所谓的“年味儿”,跟那份期盼息息相关,在后来的很多年里,期盼越来越淡,仪式感越来越淡,于是“年味儿”就无从营造了。 蛇年 — 马年 2014年初的冬天,我带着已经习惯了的无情结、没有仪式感过年,可过可不过的心态,疲于应付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