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

喵小仙
东北是妈妈的故乡,一个仅仅存在于妈妈回忆中的地方。 18岁那年她只身出门闯荡,已20年有余,其间虽也带我回去过几次,怎奈幼时的我并不很记事,也都忘却了。 今年,我们回家过年。 高铁8个小时的车程,一路上都在听妈妈絮叨当年返乡的艰辛。我家在东北县城下的一个小山村。据妈妈描述,第一次带我回家时,是坐了2天2夜的绿皮火车,又倒了几个小时的大巴,最后被大姨夫的牛车接回去的。旅途的劳顿把妈妈的思乡记忆磨灭的只剩下恶臭的车厢和嘈杂的人群。渐渐的,也不是很爱回家了。 但是再次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一切好像只在昨天。出了县城车站,打车的间隙。妈妈一边感慨县城的变化,一边如数家珍的给我讲述她记忆中的县城。当年她步行8公里去县里上学啦,过年跟着姥姥来赶集啦。虽然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是妈妈就是讲得津津有味。 “师傅,十四佳子村五队。”坐上出租车,妈妈告诉司机地址。 “五队,还有这么奇怪的地名?”在我的认知里,这种称谓应该是出现在警匪片中的。 “就是第五生产队,解放以后,把一个村划分成不同的生产队,就像学校给一个班分成很多学习小组一样,各队队员一起劳作挣工分。然后根据工分按劳取酬。后来,这个就一直保留了下来。”妈妈解释道。 东北农村和我想象的完全不同,因为我家挨着辽河,有大面积的耕田。冬天最后一茬玉米收割之后,地里就残留下一手掌高的齐刷刷黄灿灿的玉米秸秆。放眼望去,辽阔的地,蓝色的天,竟然在远处相接。笔直的柏油马路从中穿过,劈开这一片金黄。 靠近村庄的地方,开始出现密密麻麻的蔬菜大棚。100多米长,8米多宽的大棚像列兵一样整齐的站在路两旁,守卫者这座村庄。为了让我慢慢欣赏这难得的乡间美景,我们提前一点下了出租车,拖着行李箱步行回家。 “老妹儿?城里来的?去哪儿啊?捎你一截呗。”一辆拉着玉米杆的小货车从我们身旁路过,司机慢下车速,大嗓门冲我们喊着。 我抬头一看,是一个看不出年纪的大哥,约莫有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