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成与败

Even
设太史公所言为实,那么商君的一生,真是一个求仁得仁的结局,并没有什么不妥。 未获认同的帝王之道和真正施行的“强国之术” 商君列传里面最有意思的一点,也是他的一生初看之下最让人遐想的一点,就在于商君和孝公的几次对话。秦孝公对商君的态度因为每一次商君的说法的变化而愈加亲昵,究其原因,据商君的说法是,“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耳,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 即是说,按商君的说法,他后来让秦国“秦民大说,道不拾遗”的那些变法政策,其实还不是他所理解的治国术的全部,而是一个根据客户需求多次改过的方案而已。如果这个故事属实,我们不得不遐想,真有一个放眼未来而又信任他的君王的话,商君口中所言的可比三代的帝王之术,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高度。 不过阅读历史,就和阅读小说一样,我认为这段对话的真实性实在存疑,我们知道太史公作史记,也是以走访考据为主,而不能穿越回去做真实性验证,所以我认为,极大的概率上,这段话本就不存在,换句话说,商君后来在秦国推行的那些政策,其实就是他自己全心全意的信仰。 原因很简单,战术上的一时欺骗和迁就很容易,但是要在一生中都迁就和欺骗自己则基本不可能,这是内因,同时考虑外因:商君治秦,获得的权力可说是一时无二,在他的第一次变法已经产生了效果时,如果他真的有什么特别的想法和更高明的思想,以彼时孝公和全国百姓对他的信任,他的阻力可说是几乎没有的。所以内外综合考虑,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商君所行,就是他想法的全部。 太史公自己也发现了这个bug,所以他自己也说“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不过我不明白的是,既然太史公自己都发现这段对话非商君之质,为什么还把这个有待考据的说法写进去。因为据故事来看,有没有这段对话,都不影响商君入秦的故事合理性。 至于这个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