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鼠疫
    《加缪作品:鼠疫》是加缪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北非一个叫奥兰的城市在突发鼠疫后,以主人公里厄医生为代表的一大批人面对瘟疫奋力抗争的故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那些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拥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的真正勇者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的伟大的自由人道主义精神。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自由人道主义道路。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最终在全世界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阿尔贝·加缪(1913—1960)是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的大师。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奖获奖作家之一。
  • 面纱
    凯蒂怎么也琢磨不透,丈夫到底有没有发现她出轨的秘密——偷情时门把手的转动、晚餐时意有所指的话语,还有突然要带她前往霍乱之地的决定,这些都让凯蒂的神经越绷越紧。终于,忍无可忍的她打算摊牌,离婚后投奔心爱的情人。然而面纱揭开,爱情的真相与人生的意义将她的天真击得粉碎。毛姆以他冷静得近乎刻薄的方式,将一个女人的堕落与觉醒刻画得淋漓尽致——在两个人的世界里,她只能选择爱他或者失去他,以填补心灵的空虚;但当她身处更为广袤的世界,目睹了生活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之后,才真正获得了心灵的宁静和对自我的救赎。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1874-1965)小说家,剧作家。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人物。毕业于伦敦圣托马斯医学院,后弃医从文。在现实主义文学没落期坚持创作,并最终奠定文学史上经典地位。倡导以无所偏袒的观察者角度写作,包容看待人性,最大限度保持作品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反对将小说当作“布道的讲坛”而交由读者自行判断。1946年,设立萨默塞特·毛姆奖,奖励优秀年轻作家。1952年,牛津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1954年,英王室授予“荣誉侍从”称号。
  •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图书馆的灵魂是书目,《央视新闻周刊》赞誉的“公共选书人”杨素秋的图书馆“书目保卫战” ★重点记录西安碑林区图书馆从无到有的建设过程,一座图书馆的建立既是一个文化事件,又是一个公共事件 ★本次事件获得央视新闻周刊、腾讯谷雨工作室、爱奇艺的关注和报道 我是陕西科技大学的一名文学老师,有时会想:除了教书,我能不能走出校园,为社会做点什么?一次机会,我到西安市碑林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挂职,任副局长。碑林区是西安市的中心城区,却没有一家图书馆,让我错愕。更让我错愕的是,我即将接手的这个“西安市碑林区图书馆建设项目”要建在地下!墙皮破损,电线裸露,没个好模样,人手就我和馆长小宁两个人。 小宁说买书的事情全听我的。书商纷纷发来书目,但我发现得自己动手编一个更适合本区读者的书目出来。我们的馆小,书少,这恰恰困难——稍微买偏了,就会大量被闲置。 碑林区是市中心商业繁华区,周末常有家长带小孩子来附近逛街,应该加大文学书和少儿书的占比。附近有全国最大的石碑博物馆,展出的不是绘画或者器皿珠宝,而是“字”。这个地方离我们图书馆步行只有几分钟,应该设立一个碑帖专区,大量地买,做成特色。要设立一个单独的外文童书区,在碑林区工作的外国人不少,如果他们的孩子在这里看见母语故事,一定很激动吧。还应该有一个漫画专区,把这个区域做好了,这几个书架也可能会成为漫粉聚集地,也许周末会被读者挤满吧…… 我求助各方朋友,要选出1万种图书来。不曾想,一个小小的书目触动了各方利益,一场“书目保卫战”就此拉开帷幕…… 杨素秋,苏州大学文学博士,陕西科技大学副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公共阅读推广者,多次于边远山区开展文学阅读公益讲座。2020—2021年在政府挂职期间主导建设西安市碑林区图书馆,得到《央视新闻周刊》专题报道,被称为“公共选书人”。
  • 西西弗神话
    《西西弗神话》是法国存在主义大师加缪的代表作之一,是加缪对于荒诞哲理最深入和集中的考察以及最透彻和清晰的阐释。西西弗这个希腊神话人物推石上山、永无止境的苦役无疑正是人类生存的荒诞性最形象的象征;但同时,他又是人类不绝望,不颓丧,在荒诞中奋起反抗,不惜与荒诞命运抗争到底的一面镜子。因此,与其说《西西弗神话》是对人类状况的一幅悲剧性的自我描绘,不如说它是一曲自由人道主义的胜利高歌。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自由人道主义道路。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最终在全世界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阿尔贝·加缪(1913—1960)是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的大师。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奖获奖作家之一。
  •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收入《我与地坛》、《记忆与印象》等以记事为主的散文,配少量图片。《我与地坛》由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著。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教材中。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与母亲的后悔,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一篇令人反思的优秀文章。 史铁生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地坛只是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写有著名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
  • 呐喊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1918年,新文化运动正值高峰。鲁迅因为和老朋友“金心异”(钱玄同)的一场关于“铁屋子”的谈话,创作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至1922年,五四大潮渐落,鲁迅应陈独秀之邀,将之前的小说结集出版,目的在于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并且慰藉那些在斗争中“奔驰的猛士”,使他们无畏地前进。新版《呐喊》完整收录鲁迅从1918至1922年所作小说十四篇、自序一篇,以及陈丹青先生专门为新版撰写的读后记长文一篇。 鲁迅:1881.9.25(农历八月廿八)-1936.10.19,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904年赴日本仙台学医,后弃医从文,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一生写作千万字,主要成就包括杂文、小说、散文、现代散文诗、翻译等。
  •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1928年10月,伍尔夫在剑桥大学做了两场面向女性的演讲——“女性与小说”。之后她在此基础上撰写本书,并于1929年出版。 伍尔夫讲述了在男权社会中,女性生存的困境、历史对女性的偏见、女性面对的共同命运以及女性贫困对其创作的影响等问题;提出女性要认清自身的境遇,积极争取独立的经济力量和社会地位,独立思考,自由生活,发挥出女性的最大优势,成就自我。 “女性身上有一种高度发达的创造力,生来复杂且强大……她们的创造力和男性的极为不同。这种力量是几个世纪的严厉约束换来的,它不可替代,如果遭到遏制或者白白浪费,那绝对是一万个可惜。”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25—1941.3.28),1882年出生于英国伦敦,1897年进入伦敦国王学院,学习希腊文和历史。1904年迁居布鲁姆斯伯里戈登广场46号。同年12月14日,初次在《卫报》上发表一篇未署名的书评。1905年开始在戈登广场46号举办“星期四之夜”。1910年为女性投票权运动做志愿工作。1912年和伦纳德·伍尔夫结婚。1915年第一部小说《远航》出版,1917年和伦纳德·伍尔夫创立霍加斯出版社。1925年《普通读者》《达洛维夫人》出版。1927年《到灯塔去》出版,次年获法国费米娜奖。1928年10月在剑桥大学先后两次演讲。1929年《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出版。1931年《海浪》出版。1941年身体状况恶化,于3月28日投河自尽。 译者:周颖琪,上海外国语大学英美文学硕士毕业,工作与书为伴,翻译涉及童书、文学、自然和建筑,译作有《怪物比利·迪恩的真实故事》《企鹅及其他海鸟》《喀伦坡之狼》等。住在乡下,火车通勤,周末遛弯,看云观鸟。
  • 巨流河(纪念版)
    作者齐邦媛的父亲齐世英──民国初年的留德热血青年,九一八事变前的东北维新派,毕生憾恨围绕着巨流河功败垂成的一战,渡不过的巨流像现实中的严寒,外交和革新思想皆困冻于此,从此开始了东北终至波及整个中国的近代苦难。作者的一生,正是整个二十世纪颠沛流离的缩影。 作者以逾八十高龄历时四年写作完成《巨流河》,其以缜密通透的笔力,从长城外的'巨流河'开始,到台湾南端恒春的“哑口海”结束。记述了纵贯百年、横跨两岸的大时代的变迁。 齐邦媛,一九二四年生,辽宁铁岭人。国立武汉大学外文系毕业,一九四七年来台湾。一九六八年美国印第安那大学研究,一九六九年出任中兴大学新成立之外文系系主任,一九八八年从台湾大学外文系教授任内退休,受聘为台大荣誉教授。曾任美国圣玛丽学院、旧金山加州州立大学访问教授,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客座教授。教学、着作,论述严谨;编选、翻译、出版文学评论多种,对引介西方文学到台湾,将台湾代表性文学作品英译推介至西方世界。
  • 先跳了再说:仓本聪的工作与生活哲学
    先跳了再说!末路穷途后有无限辽阔—— 年近九旬的日本国宝级编剧仓本聪回望来路,写下这本毫无保留的生命热语 「20岁,我开始模仿着写剧本的时候,仓本老师的剧本是最好的教科书。 如今我已经不会为了去见谁而感到紧张了,他是这世上最令我紧张的人。」——是枝裕和 《北国之恋》《敬启,父亲大人》《温柔时刻》《风之花园》…… 仓本聪的戏剧饱含对生命的礼赞、对土地的歌咏、对人与人之间情义的无比珍视。 栖居北方大地,他被富良野夜的声响、大雪掩埋下废屋的气息、脾气很好的熊在树干上留下的爪印以及拓荒者的生存智慧深深震撼,理解了「树靠根立,但根不为人所见」,认为思考必须「从零海拔起」,智慧比知识更重要。戏剧也好,人生也罢,若一无所有,便从零建造。没有什么可怕的。 他永远记得考入大学前的一天, 「我在旧书店里读到了让·季洛杜的一段文字: 在街上走着,突然遇到一个心情很好的人,他说不定是刚看完一部好戏回家。 这句话,改变了我的人生。 我心中强烈感受到:戏剧,真棒啊。我想要写个好剧本。」 仓本聪,1935年生于日本东京。日本著名剧作家、导演,和山田太一、向田邦子合称为日本的“剧作家御三家”。2000年获得日本政府给予艺术家的最高奖章:紫绶褒章。 1984年,仓本聪自费成立了“富良野塾”,培育剧作家、演员等,以拯救日本的电视生态。2006年创办“富良野自然塾”,致力植树和环境教育,呼吁人们关注自然。 代表作品:《北国之恋》《敬启,父亲大人》《温柔时刻》《风之花园》等。作品深具人文关怀、对文明的省思以及对生命的礼赞。 译者: 张苓,北京师范大学日语系毕业,获北京外国语大学日本学研究中心获硕士学位、中央戏剧学院获博士学位。现任新经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数字出版版权总监。译作有《燕尾蝶》《关于莉莉周的一切》《蓝另一种蓝》《二十四只眼睛》《梦的花嫁》等。 谢鹰,自由译者,译作有《火鸟》《森林大帝》《什么才是真正的恐怖》等十余部。
  • 局外人
    《加缪作品:局外人》是加缪的成名作、代表作,也是存在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它形象地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谬”的观念;由于人和世界的分离,世界对于人来说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对荒诞的世界无能为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对一切事物都无动于衷。《加缪作品:局外人》以“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我搞不清”开始,以“我希望处决我的那天,有很多人前来看热闹,他们都向我发出仇恨的叫喊声”结束。小说以这种不动声色而又蕴含内在力量的平静语调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荒谬的人”:对一切都漠然置之的默尔索。“局外人”也由此成为整个西方文学—哲学中最经典的人物形象和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 即使放到近七十年后的今天,《局外人》仍然是一部很酷的小说。主人公那冷冷的语调,那不动声色的表情,那懒洋洋的姿态,那优雅的无聊,至今依然让我们着迷不已。《局外人》就像一个经典文学版的硬汉侦探,不过,他追捕的不足罪犯,而是人生的荒诞与虚无。 阿尔贝·加缪(1913—1960)是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的大师。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奖获奖作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