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鼠疫《加缪作品:鼠疫》是加缪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北非一个叫奥兰的城市在突发鼠疫后,以主人公里厄医生为代表的一大批人面对瘟疫奋力抗争的故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那些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拥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的真正勇者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的伟大的自由人道主义精神。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自由人道主义道路。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最终在全世界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阿尔贝·加缪(1913—1960)是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的大师。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奖获奖作家之一。
- 我胆小如鼠余华:我曾是千千万万个敏感怯懦的孩子中的一个,这是我们共同的自传! “◆新版上市!余华特别增订5000字成长经验访谈! 有一句成语叫胆小如鼠,说的就是我的故事。” 本书收录余华创作的《我胆小如鼠》《夏季台风》《四月三日事件》《一个地主的死》四篇中篇小说。这些作品包含着余华的成长经验,淋漓尽致地呈现了每个人在青春期可能会经历的敏感、自卑和怯懦,让无数挣扎在人生转折期的年轻人产生了共鸣。 余华 当代中国文坛的顶流作家 年轻人喜爱的“潦草小狗” 1960年4月3日出生,1983年开始写作。1987年,余华凭成长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登上文坛,少年内心对世界的敏感质疑、青春期在与他人观念碰撞时的迷惘恐惧等,在余华笔下初露端倪,并成为他日后小说中的重要主题。 余华说,“一个人成长的经历会决定其一生的方向”,过往的成长经历不仅影响着他的生活,也成为他强大的创作力源泉。《我胆小如鼠》曾以《我的故事》为名发表,是余华对自己少年时代的回顾和演绎。余华也曾是一个天生敏感、胆小寡言的少年,在考学、择业等阶段默默地承受着成长所带来的苦涩和无奈,用好奇的眼光和敏锐的感知力,打探并理解这个世界。 在《夏季台风》《四月三日事件》等作品中,余华进一步将自己对成长的感受和理解融入故事,用亲身经历鼓舞着当下年轻人:我也曾是千千万万个敏感怯懦的孩子中的一个,这可能正是我不断成长的原因。
- 平原上的摩西《平原上的摩西》是小说家双雪涛的代表作,收录十篇极具风格的中短篇小说,以同名作品最为经典:1995年艳粉街的平安夜,一场大雪掩藏的谜案,一次未赴之约,一颗心脏在手中诞生……被命运驱逐的人们,他们是落魄者,从时代齿轮滑落,也是报信者,背负罪与罚的秘密。 唯有凡人的爱与信念,在艳粉街上分开层层波涛,辟出救赎之路。 十个藏在冰面下的当代短篇杰作,洗净尘垢,压紧命运,将灵魂送至一个人迹罕至的庙堂。 双雪涛,出生于八〇年代,沈阳人,小说家。 首届华文世界电影小说奖首奖 第三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青年作家” 第三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首奖得主 已出版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天吾手记》《聋哑时代》《翅鬼》和短篇小说集《平原上的摩西》《飞行家》《猎人》。
- 呼啸山庄《呼啸山庄》是英国文坛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中的二姐艾米莉的代表作,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奇特小说”。弃儿希克利与“呼啸山庄”主人的独女卡瑟琳青梅竹马,却终因世俗的压力各奔东西,卡瑟琳凄然早逝后,希克利的一腔深情化成满腹怨恨,对周围所有的人展开疯狂的报复,最后感受到卡瑟琳的召唤,有情人在死后终得团圆。 两人间惊天动地、超越生死的爱情与荒原和狂暴的自然融为一体,整部小说宛如一首激情澎湃的叙事长诗。 艾米莉·勃朗特(1818~1848年),英国小说家,著名女诗人。与其姐妹夏洛蒂·勃朗特、安·勃朗特被人称为“勃朗特三姊妹”,驰名于19世纪的英国文坛。三姊妹出生于贫苦的牧师家庭,在寄宿制学校长大。1837年,艾米莉·勃朗特在乡村学校任教,因肺病离世,年仅30岁。她的作品富于哲理及神秘色彩,格调清新,节奏铿锵。长篇小说《呼啸山庄》是她一生唯一的一部小说作品,奠定了她在英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 悉达多本书收入黑塞著名的中篇小说三则,即《悉达多》、《盖特露德》和《克诺尔普》。 《盖特露德》通过两个极具才华的音乐家和一位年轻美貌女子间的一场三角恋故事,暗示出小说主题:男主人公情场失意,却促使了他艺术的创造。《克努尔普》被黑塞称为“我最喜爱的小说”,它展示了上世纪德国一小镇的风俗图景,斯•茨威格赞这部充满感伤之情的作品说:“书里有一个德意志国家,是从来还没有人认识到的,就连我们自己也不例外。”主打篇《悉达多》叙述一个婆罗门贵族青年寻求人生真谛的一生,他从锦衣玉食到游方为僧,又从骄奢淫逸到摆渡济事,最终悟道成佛。小说被誉为黑塞思想和其文学作品的精华,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成功之作。 本书收入黑塞著名的中篇小说三则,即《悉达多》、《盖特露德》和《克诺尔普》。由著名德语翻译家张佩芬从德语原文直接翻译而来。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德国作家、诗人、评论家,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以《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荒原狼》、《悉达多》、《玻璃球游戏》等作品享誉世界文坛。1923年46岁入瑞士籍。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自上世纪60年代起,黑塞就成为美国大众的最爱,他出现在《史努比》系列漫画中,纽约的女大学生说“黑塞是今天美国需要的反物质主义的发酵酶”,他的“Do your own thing”也成为美国整整几代青年人的座右铭;在日本,黑塞是除了歌德之外最著名的德国作家;迄今为止,在日本和美国,黑塞是20世纪被阅读最多的德语作家。黑塞崇拜还蔓延至全球,他的作品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总印数超过1.4亿册。
- 局外人《加缪作品:局外人》是加缪的成名作、代表作,也是存在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它形象地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谬”的观念;由于人和世界的分离,世界对于人来说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对荒诞的世界无能为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对一切事物都无动于衷。《加缪作品:局外人》以“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我搞不清”开始,以“我希望处决我的那天,有很多人前来看热闹,他们都向我发出仇恨的叫喊声”结束。小说以这种不动声色而又蕴含内在力量的平静语调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荒谬的人”:对一切都漠然置之的默尔索。“局外人”也由此成为整个西方文学—哲学中最经典的人物形象和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 即使放到近七十年后的今天,《局外人》仍然是一部很酷的小说。主人公那冷冷的语调,那不动声色的表情,那懒洋洋的姿态,那优雅的无聊,至今依然让我们着迷不已。《局外人》就像一个经典文学版的硬汉侦探,不过,他追捕的不足罪犯,而是人生的荒诞与虚无。 阿尔贝·加缪(1913—1960)是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的大师。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奖获奖作家之一。
- 你的夏天还好吗?《你的夏天还好吗?》是金爱烂的第三部短篇小说集,共收入八篇作品。书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大多面临绝境,赤裸裸地暴露在现实之中,却试图寻找渺茫的希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五篇作品聚焦于三十岁左右的年轻女性,细腻地描摹了她们在爱情、友情、婚姻、工作等方面的心理状态,或许会激起中国女性读者的共鸣。作为韩国文坛最有代表性的女作家,金爱烂赢得了大量读者的喜爱,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作品主人公的力量。 金爱烂,1980年生于韩国仁川市,毕业于韩国艺术综合学校戏剧院剧作系。2002年短篇小说《不敲门的家》获得第一届大山大学文学奖,该小说又发表于2003年《创作与批评》春季号,从此开始文学活动。著有短篇小说集《奔跑吧,爸爸》《滔滔生活》《你的夏天还好吗?》《外面是夏天》,长篇小说《我的忐忑人生》(同名改编电影由宋慧乔、姜栋元主演),散文回忆录《容易忘记的名字》。曾获《韩国日报》文学奖、今日年轻艺术家奖、申东晔创作奖、李孝石文学奖、金裕贞文学奖、年轻作家奖、李箱文学奖、东仁文学奖、吴永寿文学奖等。 薛舟,原名宋时珍,诗人、翻译家,毕业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主要译著有《妈妈,你在哪里?》《唯有悲伤不撒谎》《我的叔叔李小龙》《风之画员》等,著有校园儿童小说《不准带机器人上学》等。2007年,荣获第八届韩国文学翻译奖。
- 女人的胜利◆一边崩溃一边自愈,快活一天就是胜利。 ◆余华中短篇里极为罕见的现实主义风格!亲切日常,轻松好读。余华:“这是我所有中短篇小说中与现实最为接近的作品。” ◆幽默余华,犀利开麦。敏锐捕捉生活的无奈与荒诞,又以天才的幽默让你会心一笑! ◆集中体现余华的创作关键词!余华:“如果关于我的写作应该有一个关键词,那么这个词就是日常生活。日常生活貌似平淡和琐碎,其实丰富宽广和激动人心。只要将日常生活写出来了,也就写下了一切。” ◆首次收录余华小说《明天就出来》! ◆翻开本书,让余华治愈你生活里的焦虑。 “他会求你,他甚至会下跪,他还会打自己的耳光,你都不要心软,他会一次次地发誓,男人最喜欢发誓,他们的誓言和狗叫没有什么两样,你不要相信。”——《女人的胜利》 “我才二十四岁,可我这一个星期过得像个忙忙碌碌的中年人一样,我不能和自己的青春分开得太久……”——《我为什么要结婚》 本书收录《女人的胜利》《我为什么要结婚》《我没有自己的名字》等十三篇余华现实主义短篇小说佳作,其中包括首次收录出版的《明天就出来》。这些小说呈现了生活的无奈与荒诞,又以幽默的语言带给我们化解苦闷生活的巨大力量。 “这是我所有中短篇小说中与现实最为接近的作品,可能是令人亲切的,不过也是令人不安的。我想这是现实生活给予我们最基本的感受,亲切同时又让人不安。生活是那么的强大,它时常在悲伤里剪辑出欢乐来。”——余华 余华 当代中国文坛的顶流作家 年轻人喜爱的“潦草小狗” 1960年4月出生,1983年开始写作,1987年凭《十八岁出门远行》登上文坛,开启他对人的生存境遇的追问。著有《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长篇小说及大量中短篇小说,其中仅《活着》的销量就超过两千万册,创造了当代纯文学作品的销售奇迹。 本书收录篇目主要创作于余华三十多岁时,有着余华中短篇小说里极为罕见的现实主义风格。当时,他同很多人一样,由一个叛逆的青年步入生活的柴米油盐。如《余华评传》作者洪治纲所说:“他在这一时期的小说,生活的烟火气息十分明确……就像一个渐渐成熟的人,余华开始直面现实。”拥有强大共情能力的余华,敏锐捕捉到日常生活的荒诞性,他在小说里写下许多我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写下生活带给我们的复杂感受。 余华曾说:“生活是那么的强大,它时常在悲伤里剪辑出欢乐来。”这也恰是余华的创作写照。他在呈现生活对人的消磨时,又以天才的幽默让人不时会心一笑,焦虑全消。就像喜欢他的年轻人所说:“世界破破烂烂,潦草小狗缝缝补补。”
- 孽子白先勇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孽子》,以同性恋为题材,全书共分为四章,依次是“放逐”、“在我们的王国里”、“安乐乡”、“那些青春鸟的行旅”,描写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在台北的一群为家庭所弃、为社会所遗的“孽子”。 白先勇题记:“写给那一群,在最深最深的黑夜里,独自彷徨街头,无所依归的孩子们。”其中父子冲突的主题,亦令人印象深刻。 白先勇,小说家、散文家、评论家、剧作家。1937年生,广西桂林人。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室”(Writer's Workshop)文学创作硕士。他的小说被译成英、法、德、意、日、韩等多种语言文字,在海内外拥有读者无数。著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长篇小说《孽子》,散文集《蓦然回首》、《明星咖啡馆》、《第六只手指》、《树犹如此》,电影剧本《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玉卿嫂》、《孤恋花》、《最后的贵族》等,重新整理明代大剧作家汤显祖的戏曲《牡丹亭》、高濂《玉簪记》,并撰有父亲白崇禧及家族传记。
-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里程碑式的作品,几乎包括了尼采的全部思想。这本以散文诗体写就的杰作,以振聋发聩的奇异灼见和横空出世的警世招语宣讲 “超人哲学”和“权力意志”,横扫了基督教所造成的精神奴性的方方面面,谱写了一曲自由主义的人性壮歌,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尼采宣告“上帝死了 ”,让“超人”出世,于是近代人类思想的天空有了一道光耀千年的奇异彩虹。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一鸣惊人的巨作,也是读者理解尼采美学和哲学的入门书,尼采自称这是一本为那些兼有分析和反省能力的艺术家写的书,充满心理学的创见和艺术的奥秘,是“一部充满青年人的勇气和青年人的忧伤的青年之作”。本书文字怪异野蛮,充满作者的创作激情和纵览一切的傲气,初出版时并不受追捧接纳,但作者自己坚持认为,这本书是可与莎士比亚媲美的“诗作”和与《圣经》齐名的“第五福音书”。 弗里德里希·尼采(1844-1900),是十九世纪德国最有智慧的哲学家,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最有才华的诗人兼散文作家之一。他宣告:“上帝死了!”彻底动摇了西方思想体系的基石,他高蹈的“超人哲学”与酒神精神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一生短暂,但著述颇丰。例如,失恋的忧郁引出了尼采一系列的思考,使他创作了箴言式的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是他对自己的思想所作的一次全面梳理和完整表达,其主要作品有《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善恶之彼岸》、《论道德的谱系》、《快乐的科学》、《曙光》、《权力意志》等。
- 没有找到相应作品
获取数据失败,请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