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自1997年初版以来,《故事》一直是全世界编剧的第一必读经典,至今,仍属于美国亚马逊最畅销图书中的Top 100。集结了罗伯特•麦基30年的授课经验,本书在对《教父》《阿甘正传》《星球大战》等经典影片的详细分析中,清晰阐述了故事创作的核心原理,其指导意义不应只被影视圈的人所认识,更应得到小说创作、广告策划、文案撰写人才的充分开发。 2014年《故事》中文版全新修订升级,译者周铁东拥有深厚的国内外影视行业实践经验,文风犀利。新增58条专业术语和背景知识注释,补充了未被原书整理进附录部分的剧作资料,同步更新458条所涉及影片、作品的中文信息,采用特殊开本和全新的封面材质。 《故事》不同于其他流行的讲述银幕剧作手法的专著,它所论及的是形式而不是公式。麦基以一百多部影片作为示例,向读者传授了一种银幕剧作的原理,它超越僵死的教条,发掘出名品佳作中那些使其卓越超群却又常常被人忽略的组成部分。麦基从基本概念入手——何谓节拍?场景?场景序列?幕高潮?影片高潮?——不仅精辟地阐释了标准的三幕戏剧结构的奥妙,而且还揭开了非典型结构——如两幕、七幕、甚至八幕影片——的神秘面纱,指出了每一种类型的局限性,强调了主题、背景和气氛的重要性,以及人物和人物塑造作为一对相对概念的重要性。 罗伯特·麦基(Robert McKee),生于1941年1月30日,剧作家、编剧教练。 因连续剧《起诉公民凯恩》获得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BAFTA)。 1981年,受美国南加州大学邀请,开办“故事”培训班,随后创办全球性写作培训机构,学员超过6万名。 其中,60人获奥斯卡金像奖,170人获美国电视艾美奖,30人获美国编剧工会奖,26人获美国导演协会奖。 被《指环王》《霍比特人》编剧兼导演彼得·杰克逊称为“上师们的上师”,长期担任迪斯尼、派拉蒙、20世纪福克斯等机构的专业顾问。
- 文心《文心》是叶圣陶和夏丏尊写于上世纪30年代的一本普及语文知识的书。两位作者除了文学创作活动,同时又是有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家,这是他们合作完成的教育启蒙方面的重要著作之一。 这是一本很特殊的语文知识论著,是一本很好的有益于青少年的读物。作者将语文知识用生动的“故事”形式,深入浅出地写给中学生看,使他们从这些很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故事中,获得丰富的读、写知识。本书将知识性与文学性融为一体,多年来,不但深受中学生欢迎,也深得语文界推崇。本书由重要的教育家、学者陈望道和朱自清分别作序,对书的内容和成书原委做了介绍,有助读者的理解,平添书内外的趣闻。 此次收入人文社“语文阅读丛书”出版,我们特别邀请到资深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商金林先生撰(编)写“导读”和“知识链接”,导读全面,知识链接翔实、实用,以为青少年朋友的阅读提供必要导引和辅助。 夏丏尊(1886—1946),在中国语文教育史上与叶圣陶、朱自清齐名的文学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和翻译家。编著有《文章作法》(合著)、《文艺论ABC》、《国文百八课文》(合编),译有《爱的教育》等。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著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集《隔膜》、《城中》,散文集《叶圣陶散文甲集》、《小记十篇》,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论文集《阅读与写作》(合著)、《文心》(合著)等。
- 巴黎评论·诺奖作家访谈(上、下册)《巴黎评论·诺奖作家访谈》是《巴黎评论》特辑系列的第4辑,全书分上、下两册,共收录《巴黎评论》对34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长篇访谈。 ⚠友情提示:如果您已拥有《巴黎评论》数字编号系列1-7和《巴黎评论·诗人访谈》,则本书可以不买,因为本书34篇访谈文本中有33篇已分别收录于上述8本书中,仅有一篇(卡米洛·何塞·塞拉访谈)为此次首度翻译收录。 上册:T.S.艾略特(1948年诺奖得主)、威廉·福克纳(1949年诺奖得主)、弗朗索瓦·莫里亚克(1952年诺奖得主)、欧内斯特·海明威(1954年诺奖得主)、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1958年诺奖得主)、约翰·斯坦贝克(1962年诺奖得主)、乔治·塞菲里斯(1963年诺奖得主)、巴勃罗·聂鲁达(1971年诺奖得主)、海因里希·伯尔(1972年诺奖得主)、索尔·贝娄(1976年诺奖得主)、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1978年诺奖得主)、切斯瓦夫·米沃什(1980年诺奖得主)、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1982年诺奖得主)、克洛德·西蒙(1985年诺奖得主)、约瑟夫·布罗茨基(1987年诺奖得主)、纳吉布·马哈福兹(1988年诺奖得主)、卡米洛·何塞·塞拉(1989年诺奖得主)。 下册:奥克塔维奥·帕斯(1990年诺奖得主)、纳丁·戈迪默(1991年诺奖得主)、德里克·沃尔科特(1992年诺奖得主)、托妮·莫里森(1993年诺奖得主)、大江健三郎(1994年诺奖得主)、谢默斯·希尼(1995年诺奖得主)、若泽·萨拉马戈(1998年诺奖得主)、君特·格拉斯(1999年诺奖得主)、V.S.奈保尔(2001年诺奖得主)、凯尔泰斯·伊姆莱(2002年诺奖得主)、哈罗德·品特(2005年诺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2006年诺奖得主)、多丽丝·莱辛(2007年诺奖得主)、赫塔·米勒(2009年诺奖得主)、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2010年诺奖得主)、艾丽丝·门罗(2013年诺奖得主)、石黑一雄(2017年诺奖得主)。 《巴黎评论》(The Paris Review),美国老牌文学季刊,1953年由美国作家乔治·普林顿、彼得·马修森等人创刊于法国巴黎,后编辑部迁回美国纽约,并持续出版至今。自创刊之日起,70年来,《巴黎评论》一直坚持刊发世界顶级的短篇小说和诗歌,并成功发掘推介了众多文学新人,著名作家如诺曼·梅勒、菲利普·罗斯等人的写作生涯正是从这里起步。 “作家访谈”是《巴黎评论》最持久、最著名的特色栏目。自1953年创刊号中的E.M.福斯特访谈至今,《巴黎评论》一期不落地刊登当代最伟大作家的长篇访谈,最初冠以“小说的艺术”之名,逐渐扩展到“诗歌的艺术”“批评的艺术”等,迄今已达400篇以上,囊括了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世界文坛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家,其中就包括34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巴黎评论》创刊七十周年之际,经《巴黎评论》独家授权,我们将这34篇诺奖作家访谈归总一处,补充作家生平及获奖信息,分上、下两册迻译出版。这些访谈是《巴黎评论》与身处世界文学之巅的小说家、诗人、剧作家持续对话的产物,展现了当代文学世界最具启迪和创见的思想。作为一份能够定义我们写作生命之精髓的记录,这些访谈本身亦足以成为当代文学经典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 卡夫卡的先驱《卡夫卡的先驱》是浙江大学文学教授许志强的评论集。 与读后感式的小说评论不同,他将写作理解为素描,试图摹写对象的神采,带着我们去阅读,甚至鼓励我们去细读。作者洞察入微,学养深厚,笔法精细,在消遣、享受、品味乃至痛苦中将文学传递给读者。 那些纷繁复杂、荒诞离奇、充满着象征和隐喻意味的20世纪欧美文学作品在他笔下门户洞开,卡夫卡、博尔赫斯、库切、托宾、萨拉马戈、乌格雷西奇等作家一一出场,与我们对话。 他评价库切的写作“既是缘于一种‘历史的宿命’,也包含自我抉择”,认为傅尼埃的生活和梦想好像就是为《大莫纳》在准备;他毫不掩饰对《失明症漫记》的欣赏,“萨拉马戈将游戏笔墨和精确的写实风格熔为一炉”,也向索尔·贝娄致敬,认为他身上“这种尼采式的英雄气质,使他即便怀疑一切,也绝不会怀疑诗性创造的力量”。 许志强,浙江大学文学院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看理想音频节目《20世纪欧美经典小说100集》主讲人、2022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批评家奖得主。以西方现代派文学、20世纪欧美小说等为主要研究方向,著有《部分诗学与普通读者》《马孔多神话和魔幻现实主义》《批评的抵制》等,译有《文化和价值:维特根斯坦笔记》《瘟疫年纪事》《在西方的注视下》《加西亚·马尔克斯访谈录》《大莫纳》等。
- 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是一部奥斯卡·王尔德的批判性对话和散文合集。它由四个部分的对话组成,包括谎言的衰朽,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笔杆子、画笔和毒药,面具的真相。谎言的衰朽:两位年轻美学家的批判性对话;笔杆子、画笔和毒药:一篇关于托马斯·格里菲思·温赖特(1794—1847)英国艺术家和连环投毒者的散文;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以哲学对话的形式写的一篇关于艺术的文章;面具的真相:一篇聚焦戏剧理论的散文。 作为王尔德唯一的一本文艺评论集,奥斯卡・王尔德最重要的美学评论集。在这本小集子中,集中体现了19世纪的英国文艺界比较关心的问题,也围绕文学和艺术的价值何在、艺术和生活孰高孰低等问题展开剧烈论争,以及一些经典文学艺术作品,其价值如何,作者亦做出了自己的评定。可以说是19世纪文学艺术与美学的一次集中思考与探索。在今天看来,依然不乏其批判性与尖锐。从戏剧评论、人物传记,到仿效柏拉图撰写对话录,王尔德以不同方式讨论了艺术和美的本质,提出“生活模仿艺术远胜于艺术模仿生活”的主张。书中机智且深刻的文字,也能让我们领略王尔德美学思想家的魅力。 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1854—1900),19世纪英国文艺复兴暨唯美主义运动的倡导者和代表人物。王尔德出生在爱尔兰都柏林。作为都柏林知识分子的儿子,奥斯卡在都柏林和牛津都证明了自己是一位杰出的古典主义者。完成他的教育后,王尔德搬到了伦敦,进入了文化圈和社交圈。凭借其犀利的机智、华丽的衣着和华丽的谈话,成为了他那个时代最知名的人物之一,也是维多利亚时代晚期伦敦最成功的剧作家之一。后因同性倾向导致他被以严重猥亵罪逮捕和审判。他被判有罪,苦役两年。获释后,他前往法国,再也没有回到爱尔兰或英国,三年后在贫困中死去。年仅四十六岁。他一生在诗歌、戏剧、童话、小说创作、文学批评上广泛涉猎,谈吐幽默,作品充满机锋,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来生最愿倾心长谈的人便是王尔德。 译者:张帆,北大传播学硕士,媒体相关的行业,曾将国外节目介绍至国内,听译大量节目。
- 群众•首部关于现代中国群众书写的深度研究,勾勒“群众”话语的脉络,探索现代知识分子与“群众”的相遇和融合 •巫鸿、杜赞奇、黄子平、孙江、毛尖盛赞推荐! 中国从王朝帝国到民族国家的转变中,群众作为中心概念,成为现代知识分子思考自我和国家,探寻启蒙与革命的想像载体。本书通过对小说、哲学、诗歌和心理学论著的细读,分析现代中国文化与政治想象中群众的核心性和历史性,更把中国群众话语放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全球知识语境下,挖掘被忽视的跨国互动和差异。这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综合文学研究、思想史、批判理论和人类科学史,凸显现代人类科学知识的形式、新兴艺术的表现和不断变化的政治诉求之间的纠葛。 现代中国群众话语激发主体性,鼓舞行动,既促进也限制了关于团结的表达,因此同时扩展并约束了大众政治兴起时期政治的地平线。作为第一本关于现代中国文学和思想中群众美学与政治的深度研究,本书审视革命时期现代群集想像的许诺和羁绊,并放眼于后革命时期集体生命的重新思考。 肖铁,北京人,1979年出生,芝加哥大学博士,现为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比较文学系副教授。著有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和散文集若干,译作有卡佛《大教堂》和巫鸿《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
- 文学理论入门(中文版)乔纳森·卡勒向我们解释了什么是“理论”。他没有描述各个“学派”之间的争斗,而是勾勒了理论所倡导的各个关键的“流变”,直接阐述了文学理论的内涵。 《文学理论入门》会让每个想要了解当代文学的读者受益匪浅。 乔纳森·卡勒 美国著名批评家,美国康奈尔大学英语与比较文学教授。著有《论解构:结构主义后的理论与批评》、《结构主义诗学》等。
- 经典人物原型45种(第三版)想要使你的角色和故事更吸引人、更复杂,比以往的作品都更加新颖吗?《经典人物原型45种》能帮助你探索最普遍的男性和女性原型,这些神秘的、跨文化的人物模型就是所有角色的源头。剖析一系列的角色,包括主角、反派和配角。 学会使用原型来创造独特的角色。审视男女主人公的神秘旅程——使主角性格得以发展的一系列事件,并学会如何使用它们来扩充你的故事。 书中有大量选自文学作品、影视剧的例子,它们证明了这些原型多么有效和令人难忘——从洛奇·巴尔博亚的“角斗士”和亚哈船长的“国王”原型,到神奇女侠的“亚马逊女子”和格温娜维尔的“少女”原型。任何一个生动的故事都需要大英雄和大反派,本书将帮你创造出能经受时间考验的角色! 维多利亚·林恩·施密特,著有《高级写作技巧》、《一个月完成一本书》、《故事结构设计师》等。国际公认的创作者们关于原型方面的导师。毕业于UCLA的电影项目,获Loyola Marymount大学写作硕士学位。心理学博士。她在写作之余任教于多所大学。
- 小说的骨架:好提纲成就好故事本书破除你对提纲可能存在的错误认知,逐点指出写提纲的趣味、好处和技巧,让你的小说框架、层次和节奏都能得到方向性的保障。作者手把手地传授小说提纲写作的布局和技巧,从人物、背景、结构、冲突到主题,每章以一个具体的话题开始,建立起清晰的方法描述和任务目标,同时辅以大量创作案例;每章以对一位作家的采访结束,分享他们创作小说提纲的秘诀。此外,作者还引入了高效写作软件、连点成画、九型人格等工具,每一条建议都极具操作性,经得起创作实践的检验。 凯蒂•维兰德(K.M.Weiland),女,美国畅销书作家。曾获独立出版社图书奖(IPPY)和国家独立优秀奖(NIEA),美国亚马逊畅销书《小说的轮廓》和《小说的结构》作者。 凯蒂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喜欢和小说人物聊天,以巧克力松露和浓缩咖啡度日。闲暇时候,会在她自己的博客(helpingwritersbecomeauthors.com)上指导有志于创作的作家。现定居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
- 一间自己的房间《一间自己的房间》是著名女性主义先驱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散文、文艺评论合集,围绕“妇女与小说”这一主题,本书收录了伍尔夫著名的非虚构代表作《一间自己的房间》以及《普通读者》《现代小说》《妇女与小说》《〈简•爱〉与〈呼啸山庄〉》《诗歌、小说和小说的未来》《论简•奥斯汀》等8篇文章,充分阐述了伍尔夫对女性写作的立场。作者认为,妇女若要成为伟大的作家,其先决条件是要争取独立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一间自己的房间。唯有这样,女性才能敞开心扉,平心静气地从事文学创作,而不受外界的干扰,才华得以充分展现。本书是伍尔夫最重要的非虚构作品,也是女性主义文学的宣言。 《一间自己的房间》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女性思想和对女性的整体思索,文笔细腻风趣,充满睿智,它适合所有喜欢写作的朋友阅读,尤其是女子。这并非性别歧视。恐怕正如伍尔夫自己担心的那样,许多男子在读完这本书后会认为她是个女权主义者,或是暗示她是个同性恋者。即使他们称赞此书如何之优秀,也不如像女子那样感到一种启示,或是心灵契合。 弗吉尼亚·伍尔夫 (Virginia Woolf,1882.1.25-1941.3.28) 是一位英国女作家和女权主义者。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伍尔夫是伦敦文学界的一个象征。出生于伦敦的伍尔夫是在家中接受教育的,在结婚以前,她的名字是艾德琳·弗吉尼亚·斯蒂芬(Adeline Virginia Stephen)。在1895年,她的母亲去世之后,她也遭遇了第一次的精神崩溃。后来她在自传《片刻的存在》(Momens of Being)中道出她和姐姐瓦内萨·贝尔(Vanessa Bell)曾遭受其后母儿子(无血缘关系)乔治和杰瑞德·杜克沃斯(Gerald Duckworth)的性侵犯。在1904年她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Sir Leslie Stephen,编辑和文学批评家)去世之后,她和瓦内萨迁居到了布卢姆斯伯里(BloomsBury)。 她在1905年开始以写作作为职业。刚开始是为《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写作。在1912年她和雷纳德·伍尔夫结婚,她丈夫是一位公务员、政治理论家。她的第一部小说《The Voyage Out》在1915年出版。 普遍认为伍尔夫是引导现代主义潮流的先锋;她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和同时也是现代主义者。她大大地革新了英语语言。她在小说中尝试意识流的写作方法,试图去描绘在人们心底里的潜意识。有人在一篇评论里讲到她将英语“朝着光明的方向推进了一小步”。她在文学上的成就和创造性至今仍然产生很大的影响。
- 没有找到相应作品
获取数据失败,请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