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置身事内
    “在成功的经济体中,经济政策一定是务实的,不是意识形态化的。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 直面真问题、深究真逻辑的复旦大学经济学“毕业课” ☆ 连接抽象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发展实际 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可行的动员与资源调配,推动经济增长? 在确保增长的过程中,如何获得更多资源和时间去建设和完善市场经济? ☆ 结合学界前沿研究与一线调研经历 扼要论述+延伸阅读指引,满足弹性认知需求 生动解说光伏、面板等行业案例,清晰复盘宽窄巷子、华夏幸福等建设经验 ☆ 微观机制+宏观现象,双重维度串联中国经济生活中中知识与现象的碎片 理解地方政府经济治理的决策与行动逻辑 解读城市化、房价、贫富差距、债务、国内外贸易生态等现象背后各种要素的联动 ☆ 从热闹的政经新闻中看出门道,从枯燥的政府文件中觉察到机会。 “了解政府认为应该怎么办,比了解‘我’认为应该怎么办,重要得多。” 本书是是兰小欢多年教学、调研与研究内容的凝练,将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有机融合,以地方政府投融资为主线,深入浅出地论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笔触简练客观,并广泛采纳了各领域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解释微观机制,包括地方政府的基本事务、收支、土地融资和开发、投资和债务等;下篇解释这些微观行为与宏观现象的联系,包括城市化和工业化、房价、地区差异、债务风险、国内经济结构失衡、国际贸易冲突等。最后一章提炼和总结全书内容。 通过对中国政治经济体系的论述,作者简明地刻画了地方政府进行经济治理的基本方式,并指出,中国政府通过深度介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逐步推动了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以一种有别于所谓发达国家经验的方式实现了经济奇迹。基于对改革历程与社会矛盾的回顾与分析,作者也在书中对当前推进的市场化改革与政府转型进行了解读,帮助读者增进对中国发展现实的把握。 兰小欢,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院副教授,上海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经济学博士。曾任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战略与研究总监。主要研究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经济,在多个国际一流期刊发表文章,著有经济学科普读物《一转念:用经济学思考》,编译《腐败与反腐败的经济学》。
  • 浮生取义
    “舍生取义”,常常被用来赞美自杀的忠臣义士,但这决不意味着,只有“舍生”才能“取义”。毕竟,需要舍生的场合很少,但“义”却是每个人在生活日用、揖让进退之间都该看重的。本书通过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田野研究,在现实语境中重新思考中国文化中“生命”和“正义”的问题,从家之礼、人之义、国之法几个层次理解现代中国人的幸福与尊严。书中的基本主张可概括为“缘情制礼,因礼成义,以理成人,以法立国”。 加缪说,唯一值得严肃思考的哲学问题就是自杀。北大学者吴飞,用数年时间实地调查研究,以深厚的理论功底,写就这部关于自杀的著作。虽然作者是在理论层面来探讨自杀问题,但是他的每一步研究都落在了中国家庭的实处,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有外国学者认为,本书是继法国学者涂尔干《自杀论》之后关于自杀研究的一个新里程碑。 吴飞,河北肃宁人。北京大学社会学学士、哲学硕士,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副教授,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研究人员。主要著作有《自杀作为中国问题》、《麦芒上的圣言》、《自杀与美好生活》等。
  • 毛泽东传
    应该怎样认识毛泽东?毫无疑问,这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一位独一无二的军事家、战略家、政治家、革命家、思想家,也是一位颇有文采的诗人。我们承认人无完人,但在一味指责他的过失之前,我们必须正视他为中国带来的天翻地覆的变化,也必须足够客观地看待他作为一个领袖人物在世界上的巨大影响。这本《毛泽东传》,由西方著名学者兼记者罗斯·特里尔撰写,用相对真实客观的史料还原了毛泽东的一生,并侧重于探寻毛泽东的个人性格与心理特征,力图精准到历史的每个角度和时间,理解这位不朽人物的每一次决断乃至彷徨。 在本书中,作者罗斯·特里尔采取了通常以叙述为主的传记笔法,但在史料甄别、背景分析和观点评价等方面,都经过深思熟虑和精雕细琢,故而本书成为了西方数百种《毛泽东传》中的经典之作。这本书不仅体现出作者对于历史事件高度的敏感性,而且也渗透着政治学视角的理论穿透力,对于人物的情景分析更使历史出神入化,引导读者体味“故事”背后的时代困惑和制度机制。书中配有大量历史资料图片、珍贵的旧照片以及毛泽东的诗歌或书信手迹,使历史以真切可感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 罗斯•特里尔,1938年出生于澳大利亚。1962年毕业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获得历史政治科学一级荣誉学位,后来他获得奖学金去哈佛大学深造,并于1970年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他的老师有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和著名历史学家、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等。 特里尔已出版数十部著作,其中大部分有关中国。1980年《毛泽东传》出版,随即被翻译成德文、意大利文、保加利亚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和希伯来文等,在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自译介到中国以来,畅销一百八十万册。 特里尔获得了美国重要的两项新闻奖,即美国国家杂志优秀报道奖和乔治•伯克纪念奖的最佳杂志报道奖。 近年来,特里尔担任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和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客座教授,2008年被任命为华盛顿伍德罗•威尔逊中心公共政策学者。
  • 毁灭的种子
    国民党何以失败?这是1949年国民党政权垮台后,一个在国际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也是现代中国发展中一个非常值得反思的问题。易劳逸教授通过国民党自身的各种材料,运用地质学家研究地球形成的方法,摘取若干典型事例,精辟分析了其中的原因。作者认为,国民党的失败,不是因为缺乏美援,而是由于其自身的弊病和分裂,诸如腐败无能、纪律废弛等等。 关于这本书的价值,可以用雷利·桑德兰的一句话来概括:“对国民党失败这一问题的新近研究会由《毁灭的种子》而得以开拓。” 易劳逸(Lioyd E.Eastman) 美国伊利诺大学历史系教授,享誉国际的中国现代问题专家,尤其对国民党统治中国的历史有独到的研究。其代表作有:《毁灭的种子:战争与革命中的国民党中国(1937—1949)》、《流产的革命:1927—1939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国民党中国的法西斯主义:蓝衣社》等。
  • 战略远见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深刻变革,一场权力危机正在不断酝酿。造成这一危机的原因包括:权力中心从西方快速向东方转移;世界各地的人们在政治上纷纷觉醒;美国在国内和国际上的表现越来越差劲。那么,这样的权力危机将会给世界格局带来怎样的影响呢?对此前一直处于权力中心的美国来说,这一改变又意味着什么呢? 显然,这一危机将对美国的利益、一些濒危国家的生存、应对核扩散和气候变化的共同努力,以及更广泛而言的地缘政治稳定构成长期挑战。本书认为,在危机时期,美国可以并且理应积极介入并起到领航作用。但要做到这一点,它必须解决其国内问题,制订能够回应其不同地区利益的战略。美国应该在欧洲促进更大和更广泛的团结,最终把俄罗斯和土耳其吸纳进更具生命力、更大的西方。在新东方,美国必须能够平衡和安抚该地区日益崛起的大国,避免直接军事介入亚洲大陆的冲突,同时维持与日本现有的联盟,并且巩固与中国在全球的合作关系。在这一动荡时期,美国应该继续在维持稳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如果美国不去重新深入评估其面临的挑战,它就不会取得成功。 作为地缘战略理论领域的权威,布热津斯基利用自己在外交政策事务方面无可比拟的专业技能,通过分析美国在全球影响力渐弱的原因,以及如果美国在2025年失去世界中心地位可能带来的影响,为美国描绘了一幅战略蓝图,鼓励其重振全球地位,促进21世纪的和平。 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1928年出生于波兰华沙,先后取得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与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曾在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任教,并先后担任肯尼迪总统与约翰逊总统的外交政策顾问、卡特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曾在1978年中美正式建交过程中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著有《两个时代之间:美国在电子技术时代的任务》《运筹帷幄:指导美苏争夺的地缘战略思想》《大抉择:美国站在十字路口》《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大博弈:全球政治觉醒对美国的挑战》等。
  • 大棋局中的国共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经历了从内战到国际冷战的转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意识形态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较早开始挑战美国主导下兴建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秩序。美国政府对中国国民党“始乱终弃”,国民党亦对美国貌合神离。在苏联的支援下,中国共产党在外交、军事、政治、财政等各方面迅速占据对中国国民党的优势地位,赢得了不少少数党派人士的支持,并在东北和华北广泛实施土地革命,让为数众多的下层农民普遍获利,推动着战场形势向有利于己的方向发展。而中国国民党的腐败更加重了十三年战争对中国社会的破坏作用,国民政府实在无力确保国民的民权与民生。中国内战以中国共产党占领大陆、中国国民党逃亡台湾而告一段落。而朝鲜战争的爆发,以及美国和中国次第参战,才真正塑造出两极格局。 这本书虽以国共为题,却并不要按照冷战模式去两分世界。它试图说说意识形态以外的东西,试图讲讲人在大环境中的命运。按照作者的脉络,冷战是内战的继续,内战是二战的继续;而二战又是一战的继续,一战更是以往大小血腥权力争斗的继续。民(种)族主义——现代主义为核心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无助于我们反思人类社会20世纪的野蛮属性,文化差异也自然不能通过扩大对立去弥合。所以,这本书提供的是一个通过历史去体会、理解的场景,一个反思的机会和希望。 吕迅,安徽合肥人。1999—2006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获法学学士、文学硕士学位。2006年获瑞典隆德大学国际人权法硕士学位。2009年获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曾为美国哈佛大学、台湾大学、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中外关系史。
  • 利维坦(全新插图版)
    在《利维坦》中,霍布斯以凶猛海兽“利维坦”喻指君主政体的国家。国家,即伟大的利维坦,是一个人工模造的人,主权是它的灵魂,官员是它的关节,奖惩是它的神经,财富是它的实力,安全是它的事业,顾问是它的记忆,公平与法律是它的理智,稳定是它的健康,动乱是它的疾病,而内战则预示着它正在开始死亡。 《利维坦》使政治哲学得到了全新的逻辑严密的系统发挥,是西方政治哲学的起点。全书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论人类。霍布斯将人的生命视作一种机械运动,认为趋利避害、保全自我是人的本性,因此需要寻找一个凌驾于众人之上的权力。第二部分,论国家。在自然状态下,在理性指引下,人们相互订立契约,放弃个人的自然权利,将之交付给一个人或一些人组成的会议,从而组成国家。第三部分,论基督教国家。主要讨论教权和世俗政权谁凌驾于谁之上的问题,并对传统宗教进行的深刻的批判,从根本上否定了“君权神授”的学说。第四部分,论黑暗王国。主要揭露罗马教会的腐败堕落,以及教皇侵犯世俗权力的诸多行径,提出了政教合一、教权服从王权的主张。 托马斯·霍布斯(1588—1679年),英国政治家、哲学家,君主政体的拥护者,自然法学派代表人物。出生于英国威尔特省一牧师家庭,早年就读于牛津大学,长期做贵族的家庭教师。他的主要著作有《论公民》《论物体》《论人》《论政体》和《利维坦》等。 译者:杨春景,1984年11月生,汉族,籍贯山东,清华大学法学博士,全职翻译,主要关注领域国际法、国际关系和国际贸易。译有《地中海的画像:从文明的起源到两次世界大战》等。
  • 土地改革与华北乡村权力变迁
    本书以河北、山东等省份为中心,以大量未刊土改档案为主体资料,综合运用政治学、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较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华北地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及其政治意涵。本书一方面从国家与社会关系出发,深入探讨了土地改革对于国家权力扩张和资源汲取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从微观互动论视角出发,细致描述了土改运动在基层乡村社会的实际运作情形,进而对革命战争年代以来中国政治运作中的“运动式”治理模式的特征和得失作了学理分析和初步反思。 李里峰,历史学博士,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哈佛燕京学社(Harvard—YenchingInstitute)2012—2013年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革命与中国政治、政治学理论、概念史等。著有《中国政治的历史向度》、《革命政党与乡村社会——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形态研究》、《中国考试通史(卷四·民国)》(合著)等,译有《政治哲学与幸福根基》、《历史之源》、《红雨:一个中国县域七个世纪的暴力史》(合译)等,发表中、英、韩文学术论文及评论70余篇。
  • 至此一年
    🌕入选比尔·盖茨年度书单、“奥巴马年度选书”,登上《纽约时报》畅销榜23周,《时代周刊》《纽约时报》《财富》等14家媒体年度推荐 🌔年度“希望之书”:只要我们不示弱,这就是伟大的生活 🌓身临其境的二战史,还原至暗时刻众生相 🌒丘吉尔的AB面:伟人也一样有家长里短的烦恼 纳粹的轰炸机随时会来。每一个皎洁的月夜,伦敦人都祈祷自己能活下来。 1940年,英国前途未卜,丘吉尔在至暗时刻开启了他的首相生涯。尽管纳粹步步紧逼,民众依然捍卫着他们的日常生活,并以此为武器与丘吉尔内阁并肩作战。他们在灯火管制的夜晚谈情说爱,戴着防毒面具去听音乐会,在一片废墟的校园里完成学位授予仪式,在敌机呼啸中享受一杯杯热茶。 丘吉尔一家也不例外。在处理政务之余,他们也在为儿子破裂的婚姻头疼,为懵懵懂懂便答应了别人求婚的女儿担忧,也为在家庭裂痕中降生的小孙子送上祝福。 生活从未停下,人们在守望与坚持中等来了出人意料的转机。 埃里克·拉森(Erik Larson) 美国作家、记者,生于1954年。被《芝加哥太阳报》称为“有小说家灵魂的历史学家”。曾为《时代杂志》《纽约客》《大西洋月刊》等知名媒体撰稿。代表作包括《白城恶魔》《至此一年》《无线追凶》,在近二十个国家出版,均受到读者好评,英文版销量超过一千万册。其中,《白城恶魔》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提名,并于2004年获爱伦·坡奖最佳犯罪实录奖。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疑难深度解析
    本书对贯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一系列教学疑难点和重大问题进行逐一剖析,用真实的数据和文献,生动还原了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透过近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剧烈运动,分析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和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的必然性,阐述了中国人民齐心协力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而从根本上实现当家作主的伟大历程。 何虎生,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主持和正在主持的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多项,出版《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新时期党的宗教政策研究》等20余部学术著作。在《人民日报》《世界宗教研究》等国家级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