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艺术150年:一个未完成的故事
    要掌握现代艺术的游戏规则,你需要知道些什么?——涵括近百位艺术家及其代表作,梳理二十多个现代艺术流派的渊源流变,勾勒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这一百五十年来艺术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到了今天,一件看似五岁小孩也能捣鼓出来的东西,居然会是艺术史上的旷世之作? 这是艺术吗 ?这必须是艺术!——马列维奇的黑色正方形,蒙德里安的彩色格子,杜尚的小便池… 艺术不再必须与美有关,它更多地关乎理念。那些光怪陆离、五花八门的艺术流派,在揭开了其中的奥秘之后,实际上简单得惊人,但又绝妙乃至伟大。 如果我们还能从一百五十多年前莫奈的《日出》、梵高的《星空》中,依稀辨认出艺术“原来”的模样,那么,一百五十年后安迪·沃霍尔的金汤宝罐头、达米恩·赫斯特的腌制鲨鱼,还有翠西·艾敏乱糟糟的床,足以让我们看到艺术的其他可能。回顾现代艺术一个半世纪的反叛之路,我们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如何变得愈发反叛、大胆、混乱。这背后,是艺术家对“何为艺术”的无尽追问,是他们对周遭世界的回应与抵抗。现代艺术的故事仍在继续,也许永远不会完成。 威尔·贡培兹(Will Gompertz),1965年生,一个会说“单口相声”的艺术评论家,曾被纽约《创意》杂志评为世界上最有创意的50位思想家之一。贡培兹在泰特美术馆担任媒体主管达七年之久,并在BBC的邀请下,担任新成立的艺术频道的第一位主编。他二十多年来笔耕不辍 ,为《泰晤士报》和《卫报》撰写了很多艺术评论,并担任知名艺术批评网站 culturecritic.co.uk 的总编辑,也是英国众多前沿艺术机构的专业顾问。
  • 中国现代历史意识的产生
    本书集结了著名历史学家王晴佳先生有关中国史学史的讨论共16篇,所论时段集中在20世纪中国近代史学转型时期。作者以“现代历史意识的产生”,作为理解和把握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史学革新的核心,除疑古派、科学史学、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话题外,也有部分内容将中国历史研究置于全球史学之中作横向比较,或以新式研究方法对旧问题提出新解。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思潮与特征”探讨20世纪中国史学的整体转向和发展趋势,第二部分“人物与思想”着眼近代以来众多名家、学派,提出独到见解。 王晴佳 美国罗文大学历史系杰出教授(Eminent Professor),国际史学史、史学理论委员会理事(2005-2015年兼任秘书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史学理论、比较史学史和文化史。主要著作有《全球史学史》(与格奥尔格·伊格尔斯和苏普里娅·穆赫吉合著)、《筷子:饮食与文化》、《外国史学史》(与李隆国合著)、《西方的历史观念:从古希腊到现代》等。
  • 忍不住的“关怀”:1949年前后的书生与政治——王芸生
    《忍不住的“关怀”:1949年前后的书生与政治》讨论的三人,一位是燕京大学哲学教授张东荪,长期浸淫于政治活动之中,1949年后曾官居政务院委员;一位是报人王芸生,擅长政治评论,多年担任《大公报》主笔;一位是清华教授潘光旦,理科出身,对政治外行却一样曾积极想要为中国政治建言。三人在1949年以前都曾经在不同领域有过出色表现,1949年以后却先后遭遇滑铁卢,人生事业从此一蹶不振。 杨奎松教授不满足于像过去一样笼统地发出质问:为什么中国大陆的知识分子当年竟会停止思想,集体转向?因为随着越来越多的私人记录以及各种报刊、档案文献披露出来,他发现,事情并非那样简单。 本册为书中第二章。 杨奎松:历史学家,主要从事中外关系史、中国近现代史等方面的研究。曾先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紫江特聘教授。
  • 商会与近代中国的社团网络革命
    商会是近代中国最早得到法律承认、由商人精英组成和领导的新式社团。本书使用丰富历史资料和新的网络理论,对近代江浙地区200多个城镇商会、它们与其他社团从乡镇到全国的联系及其在社会经济和政治关系中带来的革命性变化进行了广泛深入研究。其中的网络分析丰富了此前商会史中使用组织分析、阶级分析或公共空间、公民社会等理论所取得的成果,也对其中西方理论提出了不同看法。这种理论与文献结合的分析证明,江浙商会起源于商人精英在行会、善堂、半官方企业等组织中社会关系的制度化扩张及其与清末政府在内外冲击下的互动,其发展促进了工商界内外从地方到全国的社会联系和整合,并影响了近代中国的改良、革命和民族主义运动及经济现代化。 陈忠平,南京大学历史系1977级本科学士毕业,并于1984年获得硕士学位,此后在南京师范大学任教,1987年荣获国家教委首批青年社会科学基金。1990年前往美国夏威夷大学攻读博士,毕业后任教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现为维多利亚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主要研究兴趣包括明清小冰期(1400—1900)环境经济史、清末民初社会政治史及全球华人通史,发表中英文论文50余篇及专著、论文集6部,最新著作《跨太平洋的北美华人改良与革命,1898—1918》由斯坦福大学出版社2023年出版。
  • 红雨:一个中国县域七个世纪的暴力史
    本书按照长时段理论,研究的时间段从元末农民大起义一直到场20世纪三十年代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研究的地域集中在湖北麻城。这种“长时段”和小地域的结合使得这本书能挑战一般著作的历史分期,从宏观上透视中国政治社会变迁,并暗示暴力超越朝代和政权的恒久。作者对麻城地方史的细致研究,还使得本书深化了前人对地方社会的认识,在叙事中凸显各阶层对暴力的感知,在极具张力的氛围中给读者展示出精彩的历史画卷。 罗威廉(William T.Rowe),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历史系教授,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当代美国最有影响的汉学家之一。主要研究方向为东亚史、城市社会史。代表作有《救世——陈宏谋与十八世纪中国的精英意识 》、《红雨——一个中国县域七个世纪的暴力史》。
  • 张力与限界:中央苏区的革命(1933~1934)
    中央苏区史,在中共党史中是一段“别样的经历”。中共在1927年国共分裂后,几乎是白手起家开始武装反抗,神话般的故事到1930年代中期暂时画下了一个逗号,1934年中共遭遇的挫折,以博古等为首的中共中央不甚成功的领导固然不能辞其咎,但这些被历史推上中心舞台的年轻人,其实本身也是历史的祭品。 黄道炫:男,1966年生,江西赣州人。副研究员。1986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1989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系,同年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民国史、中国革命史研究。
  • 五四运动史
    史家巨擘弃政从学的心血之作 海外汉学界权威的五四研究 ☆研究五四运动、了解近代中国,难以逾越的一部经典著作 ☆对五四运动的研究,避免了宽泛的宏大叙述,而是着眼回归事件现场,考证每一个细节,苦心孤诣还原历史真实 ☆这是一部研究“五四”而不仅仅停留在“五四”的著作。除运动本身,作者还挖掘了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影响。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周策纵先生的代表作。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集中细致地描述了五四运动的成因、社会支持力量和发展经过,厘清了由学生发动的“五四”事件如何一步步扩展为一场全国性的政治爱国运动;下编剖析了五四运动对政治、社会、文学和思想领域的影响,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以及当时的各种社会政治思潮。作者引用的资料翔实,论证客观,对新式知识分子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命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本书呈现了一幅完整的“五四”历史图景。 周策纵(1916—2007) 著名历史学家。抗战时期在中央政治大学获得学士学位,战后赴美国,获密歇根大学硕士、博士学位,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东亚系终身教授。曾担任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研究员,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荣誉研究员,以及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曾获美国福特基金会学术奖、美国卡耐基基金会学术奖、美国古根汉学术奖、美国科学院学术奖,专长研究中国哲学、五四运动史等领域。
  • 近代朝鲜与日本
    本书从朝鲜的视角出发,复盘19世纪错综复杂的东亚国际关系,一部填补空白的历史佳作。 ■这是一部关于小国朝鲜如何在大国博弈、派系斗争中巧妙权衡、险中求生的历史。 保卫儒家文明,还是实现近代化?继续做清国的藩属国,还是实现独立?走日本路线,还是学习西方? 在矛盾和利益交织的过程中,“苦闷”“屈辱”“愤怒”“抗争”共同组成了近代朝鲜的历史主题。 ■在日韩国人 / 朝鲜近代史研究第一人 / 千叶大学教授 作者赵景达的多重身份为其研究朝鲜近代史、日朝关系史提供了更为深刻和理性的视角。 ■以往国内读者接触朝鲜历史,大多以中国为中心视角,将朝鲜视为中日近代史上的配角。 此次引进《近代朝鲜与日本》,可以厘清近代三国的复杂关系,纠正以往的错误认知,补足单一视角下的缺漏,以全新的视角重塑东亚三国近代史。 19世纪末,为打开“隐士之国”朝鲜的大门,欧美列强轮番侵扰,主政的大院君坚决攘夷,拒绝通商传教,树立斥和碑,告诫子民“洋夷侵犯,非战则和,主和卖国”。 然而1875年,日本制造江华岛事件,率先与朝鲜缔结不平等条约。此后,朝鲜陆续与欧美列强及清国签订条约,朝鲜半岛沦为各国势力的角逐场:日本计划吞并朝鲜,以朝鲜为跳板侵略大陆;清国希望维持与朝鲜的宗藩关系,将朝鲜作为抵御侵略的防波堤;美国希望完全打开朝鲜国门,获取贸易利益;俄国希望在朝鲜扶植势力,牵制日、美、英三国…… 在各国势力面前,小国朝鲜的命运如风前灯火。为了延续国祚,保全儒家文明,朝鲜只能在夹缝中求生。 赵景达 在日韩国人,1954年生于东京都,1986年东京都立大学研究生院人文科学研究科博士课程中退,现为千叶大学文学部教授,专业是朝鲜近代史、近代日朝比较思想史,代表著作有《异端的民众反叛》、《朝鲜民众运动的展开》、《殖民地时期朝鲜的知识分子与民众》,编著有《亚洲的国民国家构想》(共同编著)、《从比较史看近世日本》(共同编著)、《殖民地朝鲜》、《近代日朝关系史》等。
  • 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历时十年,数千万生灵涂炭,中国一流的政治人物、兵力财力几乎尽耗于此,作者在试图追寻洪秀全心中的宗教热情时,也在思索:有些人坚信自己身负使命,要让一切“乃有奇美新造,天民为之赞叹”,极少计算后果,而这是否就是历史的大苦痛?对于太平天国和洪秀全,人们并不陌生,学术界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和阐述。史景迁并无意于写一本太平天国全史,而是想通过提供一个排比有序的历史脉络来了解洪秀全的内心世界,去追索他的行为逻辑。 本书原译名《“天国之子”和他的世俗王朝:洪秀全与太平天国》,此处为“理想国”推出的全新中文译本,配以大量珍贵插图,引领读者自海外史学家史景迁的笔下深入探察:从拜上帝教到太平天国,十余年间风云际会的历史钩沉。 “他在其中每一个世纪都选择了一、两个专门题目,写出生动的叙事(narrative)长篇,从正面或侧面勾勒出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这是史学家的真本领,也是史学的最后归宿。就我阅览所及,在并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学者之中,好像只有史景迁一人具有这一特殊的本领。为什么呢?我想这是因为他不但史学的功夫深厚,而且文学的造诣也超出侪辈。” ——当代华人世界著名历史学者 余英时 史景迁(Jonathan D,Spence),世界著名汉学家,现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史氏以研究中国历史见长(从他取名蕴含景仰司马迁之意可见他对此专业的热爱)。他以独特的视角观察悠久的中国历史,并以不同一般的“讲故事”的方式向读者介绍他的观察与研究结果。他的作品敏锐、深邃、独特而又“好看”,使他在成为蜚声国际的汉学家的同时,也成为学术畅销书的写作高手。
  • 教宗与墨索里尼
    1922年,庇护十一世被推选为教宗,几个月后,墨索里尼就任意大利总理。一直以来,两人之间的关系被掩盖在罗马教廷从战前即英勇地反抗法西斯党的假象下,而庇护十一世及其继任者也长期被塑造成与墨索里尼为敌的英雄。大卫·I.科泽利用梵蒂冈2006年开放的秘密资料,历时七年,呈现了两人的共谋故事,彻底颠覆了这一既定观点。 忧心于教会权威衰落的庇护十一世借助法西斯的力量抵抗共产主义和现代社会的来临,野心家墨索里尼则凭借教宗的祝福提升公信力,进而掌控意大利。两人充满尔虞我诈、最终摇摇欲坠的利益结盟,改变了上百万人的命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梦魇也由此开始。 科泽利用详实的史料、紧凑干练的文笔,生动刻画了多个20世纪早期欧洲和罗马天主教会的重要人物,从崭新的视角揭开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崛起的秘辛,还原了一段重要历史的真相。 大卫·I.科泽(David I. Kertzer),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布朗大学社会科学小保罗·杜比(Paul Dupee,Jr.)校级教授、人类学系教授和意大利研究系教授,《现代意大利研究》合作创刊人及主编之一。曾任布朗大学教务长,美国社会科学史协会主席和美国欧洲人类学学会主席。主要研究领域为意大利政治历史、梵蒂冈研究、天主教会和犹太人。科泽曾两次凭借年度最佳意大利历史著作获美国历史学会意大利历史研究会马拉罗奖(Marraro Prize)。其所著《埃德加多·摩尔塔拉的绑架》入围1997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决选,并已被改编成电影;《反犹教宗》入围马克·林顿历史奖(Mark Lynton History Prize)决选。 陶泽慧,毕业于厦门大学英文系,现为译林出版社图书编辑,业余从事文学、历史翻译,另译有《奇想之年》《偷书贼》《午夜将至》。新浪微博@Mandelstam。
出版历史近现代史
  • 没有找到相应作品
获取数据失败,请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