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是老舍用同情的笔触描绘的一幕悲剧:二十年代的北京,一个勤劳、壮实的底层社会小人物怀着发家、奋斗的美好梦想,却最终为黑暗的暴风雨所吞噬。它揭示了当时“小人物”的奴隶心理和希望的最终破灭。随着祥子心爱的女人小福子的自杀,祥子熄灭了个人奋斗的最后一朵火花。这是旧中国老北京贫苦市民的典型命运。 《骆驼祥子》是我国的长篇小说创作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作为现代意义上的长篇小说则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之后受中外文学交互影响而产生的。五四时期的文化启蒙运动使小说这个古老的文学样式在华夏大地上从“稗官野史”升级到与诗文同等甚至更重要的地位,从茶余饭后的消遣娱乐变为作家和读者表现人生、看取社会的重要手段,在语言与形式上也经历了由文言章回体到现代形态的蜕变。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始,在白话短篇小说发展兴盛的基础上,长篇小说也孕育萌芽,三十年代达到创作的高峰,出现了巴金、老舍、茅盾、张恨水、李劫人等重要作家和以《家》、《骆驼祥子》、《子夜》、《金粉世家》、《死水微澜》为代表的重要作品,立体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国民的生存状态,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篇章。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出身北京贫民家庭,1924年赴英国教书,1930年回国后长期在青岛大学等校任教授。擅长表现北京下层人民的贫苦生活及其悲惨命运。主要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月牙儿》等小说。解放后热情歌颂新社会,创作了《龙须沟》、《茶馆》等二十多个剧本以及大量的小说、散文、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曾任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
  • 现代艺术150年:一个未完成的故事
    要掌握现代艺术的游戏规则,你需要知道些什么?——涵括近百位艺术家及其代表作,梳理二十多个现代艺术流派的渊源流变,勾勒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这一百五十年来艺术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到了今天,一件看似五岁小孩也能捣鼓出来的东西,居然会是艺术史上的旷世之作? 这是艺术吗 ?这必须是艺术!——马列维奇的黑色正方形,蒙德里安的彩色格子,杜尚的小便池… 艺术不再必须与美有关,它更多地关乎理念。那些光怪陆离、五花八门的艺术流派,在揭开了其中的奥秘之后,实际上简单得惊人,但又绝妙乃至伟大。 如果我们还能从一百五十多年前莫奈的《日出》、梵高的《星空》中,依稀辨认出艺术“原来”的模样,那么,一百五十年后安迪·沃霍尔的金汤宝罐头、达米恩·赫斯特的腌制鲨鱼,还有翠西·艾敏乱糟糟的床,足以让我们看到艺术的其他可能。回顾现代艺术一个半世纪的反叛之路,我们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如何变得愈发反叛、大胆、混乱。这背后,是艺术家对“何为艺术”的无尽追问,是他们对周遭世界的回应与抵抗。现代艺术的故事仍在继续,也许永远不会完成。 威尔·贡培兹(Will Gompertz),1965年生,一个会说“单口相声”的艺术评论家,曾被纽约《创意》杂志评为世界上最有创意的50位思想家之一。贡培兹在泰特美术馆担任媒体主管达七年之久,并在BBC的邀请下,担任新成立的艺术频道的第一位主编。他二十多年来笔耕不辍 ,为《泰晤士报》和《卫报》撰写了很多艺术评论,并担任知名艺术批评网站 culturecritic.co.uk 的总编辑,也是英国众多前沿艺术机构的专业顾问。
  • 五四运动史
    史家巨擘弃政从学的心血之作 海外汉学界权威的五四研究 ☆研究五四运动、了解近代中国,难以逾越的一部经典著作 ☆对五四运动的研究,避免了宽泛的宏大叙述,而是着眼回归事件现场,考证每一个细节,苦心孤诣还原历史真实 ☆这是一部研究“五四”而不仅仅停留在“五四”的著作。除运动本身,作者还挖掘了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影响。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周策纵先生的代表作。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集中细致地描述了五四运动的成因、社会支持力量和发展经过,厘清了由学生发动的“五四”事件如何一步步扩展为一场全国性的政治爱国运动;下编剖析了五四运动对政治、社会、文学和思想领域的影响,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以及当时的各种社会政治思潮。作者引用的资料翔实,论证客观,对新式知识分子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命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本书呈现了一幅完整的“五四”历史图景。 周策纵(1916—2007) 著名历史学家。抗战时期在中央政治大学获得学士学位,战后赴美国,获密歇根大学硕士、博士学位,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东亚系终身教授。曾担任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研究员,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荣誉研究员,以及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曾获美国福特基金会学术奖、美国卡耐基基金会学术奖、美国古根汉学术奖、美国科学院学术奖,专长研究中国哲学、五四运动史等领域。
  • 辛亥革命的前前后后(增订版)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辛亥革命的前前后后”,对辛亥革命运动的发生、发展、胜利和失败的全过程做了系统的历史阐述。第二部分“辛亥革命研究”,精选自作者四十余年来所写的关于辛亥革命的研究文章,对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同盟会人的政治方案、护国运动中的政治力量等各个专题进行考证。 金冲及,1930年生,上海市人。曾任中国史学会会长,孙中山研究会会长,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研究员,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 义和团运动的起源
    长期以来,有关义和团运动起源的问题一直扑朔迷离,众说纷纭。美国学者周锡瑞在本书中以详尽的史料、独特的视角和崭新的方法将这一问题的研究推到了新的高度。作者对19世纪山东的社会、经济结构做了区域性分析,对中西文化的冲突进行了深入的历史溯源,尤其是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对鲁西北地区的民间文化,如社戏、话本、民谣、尚武精神等都做了细致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作者进行了宏观历史概括,认为鲁西北的社会结构、中西文化冲突和独特的社会文化心理间的“互动”,最终导致义和团运动的爆发。 周锡瑞(JosephW.Esherick)当今美国研究中国近现代史领域最有成就、最负盛名的学者之一,曾师从汉学家费正清、列文森和魏斐德。其著作《义和团运动的起源》于1987年出版后,立即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先后获得美国的中国学研究的两个最高奖——费正清奖和列文森奖,以及加州大学伯克莱奖。 张俊义,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香港史、近代中外关系史。 王栋,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千人计划“特聘教授。
  • 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历时十年,数千万生灵涂炭,中国一流的政治人物、兵力财力几乎尽耗于此,作者在试图追寻洪秀全心中的宗教热情时,也在思索:有些人坚信自己身负使命,要让一切“乃有奇美新造,天民为之赞叹”,极少计算后果,而这是否就是历史的大苦痛?对于太平天国和洪秀全,人们并不陌生,学术界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和阐述。史景迁并无意于写一本太平天国全史,而是想通过提供一个排比有序的历史脉络来了解洪秀全的内心世界,去追索他的行为逻辑。 本书原译名《“天国之子”和他的世俗王朝:洪秀全与太平天国》,此处为“理想国”推出的全新中文译本,配以大量珍贵插图,引领读者自海外史学家史景迁的笔下深入探察:从拜上帝教到太平天国,十余年间风云际会的历史钩沉。 “他在其中每一个世纪都选择了一、两个专门题目,写出生动的叙事(narrative)长篇,从正面或侧面勾勒出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这是史学家的真本领,也是史学的最后归宿。就我阅览所及,在并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学者之中,好像只有史景迁一人具有这一特殊的本领。为什么呢?我想这是因为他不但史学的功夫深厚,而且文学的造诣也超出侪辈。” ——当代华人世界著名历史学者 余英时 史景迁(Jonathan D,Spence),世界著名汉学家,现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史氏以研究中国历史见长(从他取名蕴含景仰司马迁之意可见他对此专业的热爱)。他以独特的视角观察悠久的中国历史,并以不同一般的“讲故事”的方式向读者介绍他的观察与研究结果。他的作品敏锐、深邃、独特而又“好看”,使他在成为蜚声国际的汉学家的同时,也成为学术畅销书的写作高手。
  • 冲击与回应
    费正清主编并撰写导论 中国近代思想领域的文献汇编与评论的完美结合 费正清提出的“冲击-回应”理论,影响了20世纪后半叶的海内外关于近代中国的研究。本书将中国近代重要的历史文献组织在“冲击-回应”的理论框架下,将原本零散的史料整合起来,探讨了在西方挑战的刺激下,中国长久稳定的意识形态和知识阶层做出了怎样的回应。 现代读史更多的是接受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如果可以直接接触第一手的原始史料,每个人又会看到怎样不同的历史面向呢?这本史料与评论的汇编是我们的尝试。 本书在“冲击-回应”模式的框架下,试图分析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条重要的线索:面对西方的强势扩张,中国精英阶层如何理解这个陌生的文明,以及如何存续本国的文化、政治和社会体制。本书通过选取近代历史文献中的部分核心史料和经典篇章,全景式地展现了近代中国几代先锋人物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费正清(John K. Fairbank, 1907—1991),著名历史学家,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东亚研究中心创始人。 邓嗣禹(1905—1988),湖南常宁人,著名历史学家、汉学家。 译者陈少卿,河南开封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主攻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
  • 现代日本史
    《现代日本史:从德川时代到21世纪》是一部全景式展现日本近200年现代化历程、了解日本现代历史的通识读物,作者在全球史的大背景下,梳理了日本现代化过程的来龙去脉,在恢宏叙述的同时,也细致反映了日本不同阶层的实践活动和情感体验,是一本全新解读现代日本史的通俗历史佳作。 最近200年,中日历史相互交织,关联甚大。而日本被称为中国“大门口的陌生人”,除了明治维新、甲午战争及后来的抗日战争等事件外,中文世界对日本历史,尤其是日本内部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发展的脉络,了解甚少。 日本是中国的重要邻邦,未来的岁月里依然会在政治和经济上扮演重要的角色。日本人民过去200年的现代化经验是个令人惊叹的故事。《现代日本史》时间跨度从德川幕府直到2011年“3·11”大地震,是一部全面叙述东邻日本近200年近代化历程的通史著作。 作为哈佛大学日本史研究专家,安德鲁·戈登在吸收学界全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日本历史发展提出自己的独到解读。迥异于其他通史书籍,作者将日本近代史放在世界近代化的脉络中进行考察,指明现今所谓日本的种种独特性,多为现代民族国家建立过程中为凸显民族性而进行的“传统的发明”,强烈否定广为流行的“日本独特论”。 本书内容涵盖层次甚广,有类百科全书,但并非刻板地叙述日本历史在政治、社会的结构变化,而是采取生活化、全景式的手法,描摹日本人在近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的阵痛与喜悦。天皇、武士、军人、神官、学者、农民……各方势力纠缠,或联合或对抗,一起推动历史的车轮走向近代化,共同走过这200年动荡壮阔的历史,他们如何理解自己身处的社会和政治环境?阅读本书,读者可对日本人民的实践及感情有切身感受,身临其境把握历史的温度。 安德鲁·戈登(Andrew Gordon) 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现代日本史研究专家,曾任哈佛大学历史系主任及赖肖尔日本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现代日本的政治史和社会史。 2003年出版的《现代日本史:从德川时代到21世纪》已成为欧美高校的核心教科书,并持续修订,成为检验学术研究进展的黄金标准,被译成中文、日文和韩文等近20种语言。他的另一本专著《战前日本的劳工与帝国民主》(荣获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奖。他的新著《制造消费者:现代日本的缝纫机》已于近期出版。 李朝津 早年就读于台湾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日本庆应义塾大学东洋史硕士,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台北大学历史系教授,专门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中日关系史。
  • 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全新版)
    ★美国知识界对朝鲜战争最深刻的思考。朝鲜战争类图书畅销冠军,普利策奖得主的生命之作 ★风靡学术界、企业界、媒体界、军事界的巨作,经权威机构审读,荣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 美国“记者之父”大卫·哈伯斯塔姆酝酿40多年,耗时10余春秋,全面描绘和剖析这场“为平局而死”的战争,一系列关乎历史和未来的新结论,发人深思。被美国新任国家安全顾问麦克马斯特(Hebert McMaster)列入给特朗普总统准备的必读书单。中文新版增加三万余字,经中国军事科学院权威专家审读。言必有据,800多条材料出处首度呈现。 ★极度残酷的朝鲜战争,苦战三年,最后为何要重新回到三八线? 原本计划三周结束的闪电战,拖延三年,成为巨大的泥潭。对立双方达成协议,回到起点,恢复作战前的势力范围。哈伯斯塔姆穿过战场的迷雾,揭开大国博弈的真相。 ★美国一系列重大决策失误,导致了延续至今的半岛困局?凛冬将至,历史是否会重演? ★1950年冬天,长津湖战役,美国精锐部队险些全军覆没。 长津湖战役是朝鲜战争中的决定性战斗,联合国军从此退出北朝鲜。双方在极端恶劣的严寒天气下展开战斗,均遭遇重大伤亡。书中详细描写了美军陆战第一师突破层层包围,成功撤退的过程,有如银幕重现。 ★“美国恺撒”麦克阿瑟遭遇生平最大的滑铁卢,黯然走下神坛。 麦克阿瑟在太平洋上所向披靡,二战后成为远东权势最大的美国人,连总统杜鲁门也要退避三舍。在朝鲜半岛,他狂妄自负的一面被战场的局势无限放大,尤其是在仁川登陆后,他的一系列错误战略让美国在战场和政治上都陷入被动。最后,麦克阿瑟在朝鲜耗尽了自己的荣誉资本,黯然回国。 ★三十万美军在鸭绿江畔虎视眈眈,中国要派兵入朝,却只有一个半人支持。 麦克阿瑟一心要将战火烧向中国,毛泽东连夜召开紧急会议,计划出兵朝鲜。面对实力悬殊的对手,没有人肯积极回应,除了毛泽东,只有“半个人”(指周恩来)同意出兵。 半个多世纪前,朝鲜战争险些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如今真相终于开始浮出水面。 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和美国在朝鲜战场短兵相接,也在战略部署和政治外交上展开全面较量。然而,原本计划三个星期结束的战争,最后竟然持续了三年之久。 朝鲜战争为什么爆发?强大的美国怎样一步步陷入泥潭的? 今天的远东国际局势,在多大程度上依旧受这场战争影响? 朝鲜人民军攻势猛烈,让美军措手不及,节节败退,几乎被赶入日本海。麦克阿瑟险中求胜,实施仁川登陆计划,一举扭转败局,展开反攻。战火延烧到中国,形势危急,毛泽东力排众议,坚持派兵入朝,战争局势风云突变。外交策略的失误,政治上的钩心斗角,军事上的盲目自信,对关键情报的漠视……美国政府一系列错误判断,导致精锐部队险些全军覆没,在战场上狼狈不堪。六十多年过去了,老兵凋零殆尽,这场“有苦难言”的战争也处在被遗忘的边缘。然而,当战争的阴云笼罩在每个人头上时,历史的教训不能忽视,真相更不容掩盖。 大卫·哈伯斯塔姆(1934-2007),美国资深记者,被“水门事件”揭发人伍德沃德尊称为“记者之父”。1934年出生在纽约市,1955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先后在《纽约时报》、《哈泼斯》杂志担任记者。1964年,因报道越南战争荣膺当年的普利策奖,被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称为“国家的叛徒”。 哈伯斯塔姆先后创作了二十多本畅销书,内容涵盖战争史、媒体史、美国汽车工业衰落史、民权运动史、棒球史、五十年代史等等,他有志于创作出美国战后影响巨大的三次最重要的局部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前两部即《最寒冷的冬天》和《出类拔萃之辈》,均为20世纪非虚构类的经典巨作。2007年4月23日,哈伯斯塔姆在采访途中因车祸罹难,未能完成自己的心愿。
  • 找寻真实的民国(卷一:南北风云)
    1926年7月正式开始的北伐战争,是一场令国民党成功问鼎中原的战争。可是在此之前,北伐取胜的条件几乎全不具备,即便在战争爆发之初,国民党集团的实力也远逊于北洋集团的实力总和。然而,以“革命”为号召的国共两党,在苏俄顾问、蒋介石等人的领导下,及唐生智、冯玉祥等部的配合下,究竟是凭借什么有利条件取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呢?当北伐军由珠江流域一路横扫至长江流域之后,国民党内部的各种矛盾,连同中苏矛盾、国共矛盾等一齐爆发了出来,一时之间,中国的命运再次走到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 本书是迄今第一部侧重于描述国民党派系斗争的民国通史系列,起止时间主要是从北伐战争到抗战爆发(1926-1937)。 本书规模宏大,描述细腻,全文约计分为五卷,百万字以上。目前完成稿为第一卷“南北风云”,起于“中山舰事件”,迄于蒋介石第一次下野,全文约22万字。 本书注重考据、辨析,在保证真实性的前提下,也注意文风的活泼。除了吸取大量优秀的研究成果与最新解密材料外,本书也大量结合了第一手的回忆录、日记等,务必令读者耳目一新。 民国是一个重要的时代,国民党崛起的历史更是大家所关注的焦点。本书第一次全面展现了国民党历史上的重要人物的风采与是非,而且把“事的历史”尽量化为了“人的历史”,易于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明河在天,人称“写史圣手”,其人好学多思,读书甚勤,学识、文笔兼备。已出版《中国人的人格》《为什么偏偏是朱元璋》《圣者为王》《韩信传奇》《大转折193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