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悦声响起
    一个短篇集,小说都写成了散文,散文都写成了随笔。
  • 浮生六记(译文版)
    《浮生六记》为清代沈复著作,是一部水平极高、影响颇大的自传体随笔,在清代文学中占据重要位置。该书真纯率真,不拘格套,独抒性灵,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极富创造性,素有“晚清小《红楼梦》”之美誉,堪称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作品。 沈复(1763~?) 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衣冠之家,年轻时秉承父业,以游幕经商为生。中晚年感于“苏东坡云‘事如春梦了无痕’,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著下《浮生六记》六卷(后两卷失传),记录夫妻情事、生活趣味及漫游经历,深为后世文人所推崇,流传至今,已成经典。
  • 在冬天里醒来
    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散文集,里面收录了作者对村庄往事、事物以及亲人的一些记载与回忆,文笔抒情味重却真实而有共鸣。 如果说怀旧是一种病,那么作者已经病入膏肓,一个80后对于村庄,对于故乡的解读,值得我们这一代人的思考,也许能够勾起你对于自己故乡以及童年的怀念。如果有一天我们老了,站在村庄的脊梁上,我们是否会有一种“在冬天里醒来”的感伤。
  • 岁月是流淌的棉线
    书中集结了作者对故乡与过往的回忆,有童年的欢愉,有故乡的风物,也有亲人的温情,一切美好都从这里说起。 人对记忆的追溯从未间断。我从那个有着山与水,有着土楼与田野的童年记忆里走来,在日与夜的回望中,感受岁月温情。
  • 植物忆旧集
    作者用回忆的笔调,温婉的语气讲出了那些在童年里与我们不期而遇的植物的美好。紫花地丁、蒲公英、毛樱桃、酢浆草、狗尾草、野茉莉、苍耳……这是一则则令人回味的植物抒情笔记,满带着温情和清新。 作品里还配有精美的插图,以及植物的食用、用植物完成的小游戏、植物趣考等可爱的小知识,非常值得一读。 还记得吗?曾被我们唤作毛毛狗儿的植物有很多种玩法吗?还记得和小伙伴们一起偷嚼灌浆的小麦与采洋槐花的日子吗?还有可以搞恶作剧的苍耳和呜呜吹响的柳笛…… 如今当我们越来越远离那些曾带来快乐和喜悦的小小植物,却不知道是成长还是无奈。其实我们的童心并末泯灭,只是被忙碌的生活裹得越来越厚。春天来了,当我们试着留意身边那片开满蒲公英的草地时,是否又唤起那些飘散着青草气息的回忆?有些东西注定将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又重回我们身边,就像那些在岁月里摇曳的花草年华。 康素爱萝。七零后。现居沈阳。喜欢隐在回忆里,翻着书,邻植物,亲灶堂。携小儿,看楼前雨蓬松,楼后日头红。
  • 不如私奔
    这是一本风趣幽默的性情文字。四十二篇短文写尽人间妙人趣事。 网友评价其内容“读起来像小说一样不忍放下”,文字像“小屁孩躺在地上撒尿,率性自然,流到哪儿是哪儿”。其中《风吹草低》入选《后王小波时代(下):中国非主流散文精选》。该书目前已被翻译成英文、捷克文等多国文字。 柳亚刀,诗人,随笔作家,戏剧导演。随笔率性洒脱,诗歌先锋精短。著有随笔集《不如私奔》,诗选集《短歌三人行》(合著)《时间顺序》等;话剧作品有:《暗恋桃花源》《人民公敌2008》《黎明之前》《哈喽,BANK》等。
  • 各投林
    《各投林》记载了作者从得到奶奶去世的消息,到回家奔丧并经历了民间葬礼全过程。乡情与亲情的重温,让作者内心得到了成长。 作者通过记录民间传统丧葬习俗,和个人对死亡、生命的思考,以平实流畅的文字,将个体的成长与生死终极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进行呈现,成为此时代不多见的现实主义记录文本。 尧耳,小说、影评作者,1983年生于四川小镇,热爱写作,发表多篇文章,现就职于国企。
  • 父亲躺在病床上
    合集收录了八篇文章,依然是写童年往事和故乡人物。可作为《我最终还是成为了一个悲观主义者》的续版。 合集收录了八篇散文,延续《我最终还是成为了一个悲观主义者》的风格,依然在写童年和故乡的人事。 “所谓回忆往事或者缅怀故乡,只不过是对现实不知所措的故作镇静,如果有某种感情出现,也不过是伴随而已。”余华 作者的话:没有人可以真正离去,他们都以某种方式继续活着,我通过回忆和写作的方式,希望将从我生活中逝去的人事变成另一种存在形式,当我阅读它的时候,他们依然可以在我阅读的时光中再陪我走一段路,这是我写作的目的。 北城,90后,香港演艺学院电影制作硕士在读,纪录片作者,偶尔写写散文,作品曾获第四十二届香港青年文学奖散文高级组季军。
  • 我的童年岁月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故事,而这些故事,就像一坛陈年的老酒,在回忆的仓库里,越来越让人回味和留恋。全书故事贯穿于我出生到读大学这段时期,有童年趣事、乡俗风情、亲情、以及我对村落的一些感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故事,而这些故事,就像一坛陈年的老酒,在回忆的仓库里,越来越让人回味和留恋。
  • 润土
    豆瓣阅读征文大赛入围作品 所属组别:非虚构组·我的田野 作品用轻快而真实的笔调记述了自己支教中发生的小事儿,有趣的,尴尬的,令人怜悯的,心生厌恶的。还有人,支教老师们,土著居民们,学生们,当地的领导干部,代课老师都有或粗或细的描绘。 “因为市面上关注农村教育的书并不多,影视作品又多有美化和曲解,所以人们对支教的态度,让我有些不安。我力求能平淡而自然的把支教中的事儿真实的呈现出来,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支教的真实面貌。了解这件事儿,理解这件事儿,如果能帮把手就更好了。当然作品里也有很多诙谐趣事儿,美丽风情城里待得闷了,可以跟着文字到山里去看看。” 除了名字很好吃之外,目前还没发现作者有什么特别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