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我们怎样购物

东吴
专栏自序 “八零后”这样的称号,不知道最初是谁发明的。这种称号是否能完全概括我们这些人,我表示怀疑,但在这称号之下,确实有一些共同记忆,为我们所拥有、分享。这本小书,是想在承认有八零后的这样一个群体的前提下,在轻松的自我的怀旧感之下,将我所经历的“八零后”的世界里曾经出现过的关于社会、关于自己的点滴记忆忠实地记录下来。或许这样的记录是个人的,是经过加工的,是略带偏见的,但只要能为“八零后”曾经拥有过的青春和记忆留下些什么,我想,就足够了。 我是文革结束后第七年出生的人,是“八零后”。一路成长而来,我经历了很多事,读了很多书,见了很多人,我是自认为很特别的,我以为读书的人往往可以超越时代,尤其津津乐道于陈寅恪所说的话——“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世,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间”,不愿意承认自己和这个时代的很多人一样,竟然被时代打上了烙印,具有大多数人所具有的时代特征。不过当我在街头徘徊,身处人流深处的时候,我才知道自己只不过是千万个人中的一个,眼前飘过的每一个人都和我一样,觉得自己很特别,觉得自己经历过什么,觉得自己读过很多书。一个人的力量,实在是太渺小了。不论怎样给自己打气,都改变不了我是一个弱小的个人的事实。而且除了读书或是讲学之外,我身上还有多少古人的东西,也值得怀疑。从生活中的表现来看,我只是个“八零后”而已。如今我已过了而立之年,回头看看,八零后的青春时代确实有太多有意思的东西值得书写下来。在这本小书里,我想彻底放松自己,纵笔之所如,把“八零后”个人的、时代的,拉杂写出,敬请诸君期待。 【日常生活篇】 那时候我们怎样购物 那时候怎么买东西呢?比较重要的一个渠道就是供销社。供销社的外墙上挂着白底黑字的牌子,写着“***供销社”,内部就是几个玻璃柜台,后面站着营业员,营业员背后是几个货架。现在回想起来,其特点第一是东西少,第二是营业员特别凶。那时候的柜台不像现在商场里那种那么高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