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一场讲座

郭贤达
已经走向岗位的医生,若没有进一步深造,在工作期间,还可以聆听大大小小的学术讲座,来提升专业水准。虽说,讲座与讲座之间的知识点,难以成为一个系统,以加深对某一方面的理解,但对于专业水平的提升,有讲座听总比没讲座听要强。 能够给一群医生开讲座的医生,往往都是一个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水准拔尖的教授。按院长的话来讲,这些教授们个个都跻身名医。 请名医来讲课,当然是需要花钱的。若医生们个个都认真听,钱花就花了,医院领导也乐意,但大部分医生听讲座的态度就跟我们听课的态度似的,医院领导自然不愿意花这份钱了。 医院不愿意花,不代表药企不愿意花这份钱。 药企的营销手段,是请名医开一些讲座,讲座的内容大多与药企上市的某些药物相关。因此,药企的愿意是糅商业与学术为一体的。这种现象,并不是说,仅个别医院而已,而是说,全国大部分医院均如此。 对我而言,参加讲座,比听内容更加重要的,是要记住名医们的名字。记住他们的名字,就算日后忘了他们的观点,那也可以在网络与各种学术期刊中,索着他们的名字,看一下他们的旧观点与新思潮。 但若只注重讲座内容的话,日后忘了,那可真就忘了。 印象深刻的是杨教授。第一次见她,是俩年前学校附院举行的一个心理学年会上。所讲内容的吸引力,简直可以媲美于各种八卦。当然,我只是在吸引力这一度量衡上,拿来与八卦比较,内涵自然要比八卦高出好几个数量级。 那是我第一次开眼,“哦!原来精神卫生事业的大牛也可以如此卓越。” 第二次见她,是医院举行的讲座,胀满整个讲座厅内的,除了夏季的高温,还有杨教授五十岁的优雅风韵。 可怜的我,学力过浅,太过学术化的内容,进得了耳朵,进不了脑袋。杨教授的学术部分,我压根听不懂,可她的非学术部分,我听懂了。 有一次,杨教授所供职医院的消化内科,怀疑收进来的一个病人患有精神疾病,消化内科一女大夫就给杨教授发了一会诊单。 杨教授去了消化内科,还没赶上看病人呢,那女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