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的人格背后的心理机制

达芙妮
因为最近特别忙,一直没有来的及更新,非常非常抱歉。 自私的人背后的心理机制也是我想写出来供大家探讨的,但是写来写去我觉得写不过心理学大师弗洛姆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所以干脆把弗洛姆的这篇文章拿出来,以飨读者。 图片: 艾瑞克·弗洛姆 关于弗洛姆的介绍: 艾瑞克·弗洛姆(Erich Fromm, 1900年3月23日 - 1980年3月18日),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毕生致力修改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西方人在两次世界大战後的精神处境。在德国时弗洛姆还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移居美国后始终保持和该学派的关联。弗洛姆对于现代美国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有着深远的影响 让我们一同来重温经典: 假如我们都同意:自爱与爱人在原则上是相似的,那么我们如何解释与对他人的真切关心明显相矛盾的那种自私呢?自私的人只对自己感兴趣、想要把一切占为己有,给予的时候一点也不快乐,总是对获取忧心忡忡;自私者对外在世界的设想只着眼于自己能得到什么;他对于他人的需要缺乏兴趣,他不尊重他人的尊严和完整性。他只看到自己,从对自己是否有利的角度判断一切人和物,根本上不具有爱的能力。这种自私可以体现或伪装于各种无私的姿态中,但是从动态角度看完全一样。看上去很显然:这类性格的人有一个矛盾——对自己的高度关切与对他人的缺乏关切。这难道不是一个证明:即对他人的关切与对自己的关切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只有在自私和自爱是一回事的时候这一论断才能成立。但是对于我们的问题来说,以上这许多错误结论恰恰是从这一假设推导出来的;这个假设是谬论。自私与自爱远远不是一回事,实际上它们恰恰相反。 自私是一种贪婪。德语Selbstsucht(意为“对自己上了瘾”)充分表达了自私的这一特征。如同所有的贪婪一样,自私包含着一种不稳定性,作为其永远达不到真正满足的结果。贪婪是一个无底洞,让人在无尽的满足自己的努力中精疲力尽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