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篇】好一朵牡丹花,谁接过去?

舒明月
这期专栏可以算作上一期的姊妹篇,上期叫做“你为什么不必读翻译文学”,这期想要传达的理念则是“一定要读古代文学”。 不妨仍从翻译谈起。先前说到翻译文学大多不好,在文笔养成计划中可以略过;但,佳作也不是完全没有。曾经我读过一本身心灵书籍《当下的力量》,一开头就为那精于拣择的,富有韵律的文笔所吸引。朋友向我推荐自然是出于书里的启示,我却买椟还珠一般地追踪着文笔读了下去。 序言还没读完,就笃定这不是大陆的译笔,八成属台湾的创制。拿到网上搜了一下,果不其然——译者周家麒,毕业于政治大学外交系,淡江大学美国研究所。再找来原文(以及其他译本)对照,发现一切在译文中显得不同寻常带来新鲜气息的词眼,从横向的中英文转换上来看竟然也是绝佳的。比如: 1.我很少取用过往…… I have little use for the past…… 其他译本:过去对我来说几乎无用…… 2.这一切让我感觉格外的疏离、敌意,而且了无生趣。我对世界升起了一股很深的厌离之情。 Everything felt so alien, so hostile, and so utterly meaningless that it created in me a deep loathing of the world. 其他译本:所有的一切都感觉如此陌生,如此充满敌意,如此没意义,让我深深地厌恶这个世界。 取用、疏离、了无生趣、厌离……这些词都用得十分精妙。得益于身心灵题材的大背景,带有浓郁东方以及东方宗教色彩的词汇不仅没显得突兀别扭,还华丽一转身——缀于文本间,效果不亚于点了一根上等佛香,瞬间就有空灵和寂静弥漫。译者成功地帮作者创造出了一个“阅读场”,引读者入胜。 除却词语的拣择,周同学在语感或曰音节方面也显然比另一位译者高明得多。例2中周译的长短参差、错落有致,贴合审美的心理节奏,完败另一种译法里的三个“如此”排比。如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