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的兴衰(上下册)

[英] 保罗·肯尼迪
大国的兴衰(上) 推荐序 兴衰的秘密 许知远主笔 “我们都为日常的杂事而分心过多,因为我们从来没有机会对全面的形势进行调查,并制定出相应的政策,但是我们又不得不经受一个又一个焦虑的折磨。”这是英国首相麦克唐纳对他的幕僚鲍尔温的感慨,时间大约是1931年末。此刻,中国与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冲突、英镑危机、第二届工党政府的倒台,正奇妙地纠缠在一起。 在中日战争结束整整60周年之后,当我们试图全面理解这场战争的起因与全部过程时,会发现如果你想理解1931年发生在沈阳的危机,也必须同样考虑1935年在埃塞俄比亚、1938年在苏台德区的危机。这些看似不相关的地区性冲突,最终酿成了全球性的战争,它们反过来又改变了地区的战势。 暂时把战争中蕴含的民族情感与个人命运放在一边,第二次世界大战也经常被理解成两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对现行世界体系的挑战。一直到1941年12月,这种挑战看来都是成功的,德国让整个欧洲陷入哀嚎,而日本几乎横扫了整个亚洲。自19世纪中叶开始出现的以大英帝国为支柱的世界秩序,彻底坍塌了。 一个勉强的参战者改变了历史的行进方式。尽管在20世纪初,美国的经济力量也是位居世界第一,但它的外交与军事的影响力却乏善可陈。1919年《凡尔赛和约》签订时,威尔逊总统试图向世界表明美国式的信念,却被欧洲老手们轻而易举地戏弄。 世界霸权的接力棒如何从英国递交到美国手中?而德国、日本乃至后来苏联的努力,又是如何被瓦解的?是什么因素促使了一些国家的兴起,又是什么令曾经的强大与繁荣衰落下去?这些命题令一代又一代政治家与政治学者着迷不已。前者没有充裕的时间思考,只能发出类似麦克唐纳式的感慨,而后者又太缺乏直接经验,往往纸上谈兵。有过教授与国务卿双重经验的亨利·基辛格知道这两类人的立场多么不同,多么难以相互沟通。 当耶鲁大学的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对这个命题感兴趣时,他的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