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80后成功线路图

黄丽登
前言 写给80后 80后常常成为人们的焦点话题,经常被社会批判,被众人否定,获得正面肯定的机会很少。80后被人们贴上标签:独生子女,所受教育高,叛逆,自我,不愿意承担责任,高估自己的能力,沉迷网络和电视,深受日本动画片的影响。人们对80后充满了怀疑,质疑他们是否能担当起对未来社会的责任。有人用“享乐的一代”、“迷茫的一代”、“垮掉的一代”来描述他们,有人用“新人类”、“新新人类”、“另类”来界定他们,也有人用“小资”、“愤青”、“啃老族”来形容他们。美国《时代周刊》把80后与垮掉的一代以及嬉皮士相提并论:“在这个国家,年轻叛逆者的数目正在如此迅速地扩张,就像美国的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更有人毫不掩饰地说:“80后是垮掉和没有希望的一代”。 这对于80后是不公平的。追本溯源,80后这个词本来是指文坛1980~1989年出生的年轻作家,最先出自少年作家恭小兵之口,后来被其他领域纷纷借用,指整个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如果这种称谓只是为了人口划分的方便,以十年为单位,给不同年龄段的人贴上不同的标签:60后,70后,80后,90后等等,则天下太平。根据自己的年龄,贴个标签,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可当我们看到被列举的80后特征时,我们发现这样的标签是不能随便领的,因为根据这些特征的描述,虽然按照年龄,应该被划分在80后的范畴,但在特征归属上却存在很大问题。80后出生的人去对号入座,很多人却意外地发现从中根本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大多数的80后都没有像韩寒、春树、李扬那样高中辍学,选择另类生活方式的勇气和机会,他们依然像父辈们一样,读书、工作、结婚生子,他们更不是什么垮掉的一代或者嬉皮士。为救两名落水儿童而献出宝贵生命的大学生李春华;13岁挑起家庭重担的“感动中国人物”洪战辉;110米栏奥运冠军刘翔……他们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着年轻人的职责和使命。 面对种种天灾人祸,80后们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