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殿

(清)洪昇
出版说明 《长生殿》是以唐明皇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为题材的古典戏曲名著。在艺术上有着较高的成就。首先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统一。作者取材时,既尊重历史,又不为历史记载所拘囿。对于一些重要的事实,基本按照历史记载来描写;而对于一些细节,则根据主题的需要作了剪裁,并加以艺术虚构。其次是结构严谨紧凑,富于戏剧性。全剧安排了三条线索:一条是李、杨的爱情发展;一条是杨国忠和安禄山的勾心斗角;一条是郭子仪与安禄山,陈元礼与李隆基、杨玉环、杨国忠之间的矛盾冲突。全剧以李、杨的爱情为主线,其他两条副线随着主线的发展穿插展开。另外,由于作者精通曲律,且又得到戏曲音律学家徐灵昭的订正,故剧本的曲律十分严整。 作者洪昇,字昉思,号稗畦、稗村、南屏樵者。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生于顺治二年(1645),卒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洪昇出身望族,高祖曾任明都察院右都御史,父亲也在清朝做过官,母亲是大学士黄机的女儿。洪昇早年就已才华出众,十五岁便能作诗,二十四岁到北京国子监肄业,因未能求得功名,第二年便回家了。回家后,因受旁人挑拨,与父母关系恶化,从而失去了优裕的物质条件。为生活所迫,洪昇不得不再次上京谋生。三十四岁到四十六岁的十七年间,他基本上是在北京度过的。在此期间,备受坎坷,以致卖文度日。就在这种穷困潦倒的日子里,他写成了《长生殿》。不过,《长生殿》的问世不但没能改变洪昇的艰苦境遇,反而给他带来了更大的不幸。因在“国丧”期间演出《长生殿》,洪昇被国子监除名。他的友人赵执信等也因观看演出而被革职。故时人作诗云:“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清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洪昇被国子监除名后,携家眷回到故乡,此后便寄情山水,不再追求功名。康熙四十三年(1704)春末,应东南提督张云翼及江宁织造曹寅之邀,前往松江、江宁,后自江宁回杭,途经乌镇,堕水而死。洪昇一生作有十多种传奇和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