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

[美] 莉莎·费德曼·巴瑞特
谨以此书献给我的女儿索菲亚 推荐序一 你真的了解情绪吗? 莉莎·费德曼·巴瑞特教授是我博士后研究生涯导师中的一位,在应征工作前,我其实没有特别注意过巴瑞特教授的研究,还因此被她调侃了一下,她说:“你那个‘Emotion Rules’的博客上面列了很多国际上知名情绪实验室的链接,怎么没有把我实验室的链接附上呢?”我当然是马上加上去,也很庆幸她并没有因此而不录用我。 情绪一直是我很感兴趣的研究主题,虽然研究没少做,但每次我都会被问一个问题:“请问你怎么确定这个效果是由情绪造成的呢?”面对这个问题,我有一个标准答案:“确实,我们研究中所定义的‘情绪’和生活中大家所体验到的喜怒哀乐有些不同。但是,在我们的研究中,情绪和非情绪性的刺激物,唯一的差别就在情绪属性上。所以,我们观察到的所有差异性,应该是情绪属性造成的。” 但是,在学习了巴瑞特教授的情绪理论后,我实在是非常汗颜,我甚至不太敢随便说我的研究是所谓的“情绪研究”了。事实上,巴瑞特教授对于到底什么是“情绪”相当坚持,比如她从不认为观察一张看起来在笑的脸对人们的影响就是情绪研究。她甚至不认为我们该称那些脸为“情绪脸”(emotional faces),我们充其量只能说这是“描绘情绪的脸”(faces that depict emotion)。也因为这样的坚持,我们在论文发表中必须用很多字来描述这样的刺激材料。 有些人,包括当时的我会觉得这实在是小题大做了,不过一个名称罢了,有那么严重的差别吗?有的!特别是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非常认同她对这个用法的坚持。诚如巴瑞特在书中一直强调的,我们都是本质主义(essentialism)的奴隶,我们太习惯用本质主义的逻辑来看待这个世界。举个例子来说,当你看到一个朋友没有笑,你就会问他“你是不是不开心”。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就是把“笑”当作“开心”的本质;当缺乏“笑”这个本质的时候,我们就会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