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滇缅路

[英] 内维尔·布拉德利
图片: 中国友人为我们送行 图片: 禄脿(热闹的集市)的小阁楼,灶神和祖宗牌位 图片: 在一片小竹林里休息的穿着六层外套的“骡王”马洪鹏 图片: 水车 图片: 与“防水草帽”先生以及其他同路人一起在简陋的茶摊喝茶 图片: 在大理府城墙上(背景是苍山) 图片: 供在佛龛里的孔子像 图片: 观音堂 图片: 下关河上的“天生桥” 图片: 凤鸣石桥 图片: 澜沧江东岸靠岸的竹筏 图片: 李惠来医生乘竹筏过澜沧江 图片: 桥面撤除后待修的澜沧江桥 图片: 怒江桥东段 图片: 掸族人(注意他们腰上的银饰) 图片: 李惠来医生与R·F·兰克斯特在旅程的终点 总序 当今一般公众对滇缅公路的历史认知,与滇缅公路在中国抗战史上的地位和价值远远不相称。实际上,将滇缅公路比作中华民族在特殊历史时期的精神长城也不为过,它的精神资源在当下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仍将焕发强大的内驱力。如何更深一步地挖掘滇缅公路的历史文化资源,拓展公众的认知视野,这套“亲历滇缅公路”丛书开辟了一方新天地。 众所周知,在时代局限性所带来的观念束缚之外,了解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些重大史实最大的困难在于史料匮乏。关于滇缅公路的历史叙事不仅缺乏一部“史记”,甚至连构成其基础的原始材料也为数寥寥。但是,近年来在近现代史研究领域值得注意的一个动向是,许多有识之士从海外发现并搜集到很多湮没已久的原始材料,如从美国国家档案馆拷贝回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缅印战区的历史照片等。这些由外国机构记录的中国历史,已经被媒体界定为“国家记忆”,并成为一个“现象级”的文化事件。它提供了一个值得注意的新路径,即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实际上均有外国人参与记录,而这些记录不仅丰富翔实,且很多仍处于尘封状态,有待国内有识之士予以搜寻探掘。将其命名为“国家记忆”虽有几分“僭越”意味,但“中国的事被外国人记录”这一状况,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