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来袭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 出品
卷首语 From the Editor 人、机器与工作 图片: 殷阿笛(Adi Ignatius) 如果你恐惧机器人,这完全可以理解。流行文化用挥之不去的邪恶机器人形象轰炸我们的大脑:它们残忍,比如《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中的哈尔(HAL);它们自负,比如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作品《我,机器人》(I, Robot)中的可人儿(Cutie);以及本期《哈佛商业评论》所重点报道的那些机器人,它们偷了我们的工作,比如舞台剧《罗萨姆的万能工人》(R.U.R.)中的卓伊斯(droids)。剧作家卡雷尔·卡佩克(Karel apek)于1920年编写此剧时,第一次用到了“机器人”(robot)这个词。 《哈佛商业评论》多年来都在思考机器人对人类的威胁,其中给读者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罗伯特·施兰克(Robert Schrank)撰写的一个寓言故事。他幻想了机器人控制所有劳动力的世界,并产生一个新奇的想法:“蓝领工人可以买和自己一样的机器人,让机器人为他们工作。它们有点像纽约的出租车牌照。” 图片: 艺术家:戈登·贝内特 (Gordon Bennett) 艺术作品:《博格3》 (BORG 3),2010 木头、金属、电木、玻璃、 塑料、橡胶、颜料 叙及此,6月刊聚光灯的主题已经呼之欲出:“人与机器”。在首篇文章中,巴布森学院教授托马斯·达文波特和《哈佛商业评论》英文版编辑总监茱莉亚·科比(Julia Kirby)表达了对知识型员工也难逃被机器人取代命运的恐惧。但他们也提出了希望和保持自身价值的建议:“人与机器之间的竞争不应是一场短跑比赛,我们要将之扭转成一场接力赛。” 《第二个机器时代》(The Second Machine Age)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