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拍摄纽约?

邱小石
去纽约之前,阅读了在万圣书园买的一本小书《论文化》。第一章,提出了“文化”与“文明”两个词汇的关系和差异。 作者举了一个小例子,邮筒是文明的一部分,而刷在邮筒上的颜色,则属于一种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全世界有用上了邮筒,但不同的地区,却在邮筒上漆上了不同的颜色,里面有各个地区的风俗习好,地域识别。 这似乎能为文化和文明做一个简单的区分:文化是一个地域概念,文明是一个时间概念。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文物分类,虽然也有时间的线索,但分类的主体方法,还是地域概念——欧洲、非洲、美洲、亚洲、阿拉伯、埃及希腊与罗马……犹如进入了一个让人晕头转向的巨大的迷宫。文化这个词语前面,你能用“丰富”与“多元”来定义。 与其隔着三个街区的古根海姆博物馆,迥然不同的建筑风格与展陈方式,每每是一个艺术家生平的时间线索的主题展,和着赖特的环形单行线空间设计,一目了然为人便利,可以说是一种文明的呈现。文明前的定语呢,也常常用时间性来表达,比如用“史前”和“先进”这样的字眼。 我们在论及文化和文明,如果不经特别的提示,是含糊在一起的。因为文化这个词语,实在包容无边。《论文化》书中引雷蒙斯的话:“对文化下定义困难之处在于,我们总是迫于延伸文化的含义,直到文化等同于我们全部的生活才肯罢休。” 所以,当我们发生的是“文化冲突”还是“文明冲突”的时候,我们常常牛头不对马嘴。文化各有取向,不存在“落后”而言;文明是从猿人到人,才有“自信”的衍生。所谓文化自信,实在不文明。 美国景观设计之父、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者奥姆斯特德,写过一本书,叫《美国城市的文明化》,用的是“文明”这个词语来表述美国的城市,这真是先见之明。 琢磨着文化和文明之间丝丝不同的趣味,为观察纽约提供了视角。也许可以先写下一个结论:在欧洲人面前,美国人有“文化”的自卑感,但“文明”,点燃了美国人心中的明灯。 从86街的地铁口出来往东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