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通识读本:德国文学(中文版)

[英] 尼古拉斯·博伊尔
序言 李昌珂 本书作者尼古拉斯·博伊尔是知名的英国日耳曼语言文学学者,专长现代语言、德语文学和德国思想史研究。1996至2001年担当剑桥大学德语系主任,2000年获选为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现任剑桥大学“施罗德教授”(专为德语系最高级教授设置的教席)兼莫德林学院研究员。博伊尔撰写了大量关于德国文学、思想史和宗教的文章与专著,尤以其屡获殊荣的歌德传记闻名学界,获得由德国歌德学院授予的歌德奖章。《纽约时代书评》也称赞他的传记是“非凡的成就”,并补充道:“任何语言中都没有可与之比肩的研究。” 这位歌德专家在这本题为《德国文学》的小册子里同样显示出非凡的洞见,并将其融合在巧妙的叙述艺术之中。本作成书于2008年,以原书不到两百页的篇幅纵览了从中世纪后期到现当代的德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和作品。文学史的写作有多种方法,本书无疑是另类的一本,它无意罗列学术界的传统认知,而是在探索和尝试新的线索,因此本书至少可以简单概括出以下三个特色: 其一,作者在介绍文学情况的同时,无时不在地指出了各个时期的文学是如何对政治和社会、宗教和哲学的发展作出回应的。他在开篇便已确定全书的思路:“一篇介绍一个民族的文学的文字,再怎么简短,也不可能只介绍其文本,而是也要介绍这个民族。若问德国文学是怎样的,就等于询问—从文学的角度来看—德国是怎样的。”从篇幅上即可感觉出重心的偏移:作者不惜用大量笔墨阐释德国历史的关键词—官僚与资产阶级、分裂与统一、战争与重建等等。这本文学的历史看起来更像是一本社会的历史,正是在德国特定社会的物质和思想背景下,才会产生特定风格的作家和读者。欧洲各国由于地缘关系的亲近,文化、文学的发展脉络往往千缠百绕,一些广域视野下的文学史便偏好概括某一时期的文学“主潮”;主要的德语国家,除德国外还有奥地利和瑞士,共同的语言更易让人产生它们具有相同的文化背景的错觉。然而事实是,不同的政权从一开始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