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英]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中译本前言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是著名的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毕业于剑桥大学,后来除在剑桥大学任教外,还长期担任英国政府要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作为英国财政部首席代表参加了巴黎和会。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他担任了英国内阁财政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担任英格兰银行董事。1944年,他率领英国代表团参加在布雷顿森林城召开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接着又担任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董事。 凯恩斯写过许多论文和专著,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以前的作品中,比较重要的有:《印度的通货和财政》(1931年)、《凡尔赛和约的经济后果》(1919年)、《货币改革论》(1923年)、《货币论》(1930年)、《劝说集》(1932年),等等。凯恩斯早年是一个剑桥学派的经济学家,致力于货币理论问题的研究。他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经济停滞和出口竞争能力削弱等现象,便主张政府实行通货管理政策。《货币改革论》《货币论》这两部著作和《劝说集》中的许多篇文章,反映了凯恩斯的这些观点。但凯恩斯的最重要和影响最大的著作,则是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通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凯恩斯完成了从传统的剑桥学派理论向自己创立的“新经济学”体系的过渡,标志着凯恩斯学说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通论》的出版称作经济理论中的“凯恩斯革命”,把凯恩斯的经济学说同哥白尼在天文学上的贡献相提并论,甚至把《通论》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马克思的《资本论》并列为经济学说史上三本同样伟大的著作。 凯恩斯和他的《通论》之所以受到重视,绝不是偶然的。下面准备分五部分对《通论》一书及其影响进行剖析:(一)《通论》是在什么形势下出版的?它的基本论点是什么?(二)《通论》提出哪些经济政策主张?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