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借我

马世芳
图片: 摘自一九七八年九月十九日“李双泽纪念演唱会”节目册,距他逝世一年零九天。 天生一对“大耳朵” 侯德健 马世芳有一对天生的“大耳朵”,在绝大多数人只被允许用“小耳朵”听世界的时代,陶晓清和马老师夫妇俩就给了他们的宝贝儿子世芳一对难得的“大耳朵”。这一对大耳朵里有陶晓清的浪漫情怀和马老师的人文关怀,世芳用他的“大耳朵”分秒不差地记录了台湾、香港、大陆的歌手和他们的歌,再用调过音的文字准确地记录下来,我怎能不甘心情愿地把我这一对“小耳朵”借给他。 关于过去四十年两岸三地的原创歌曲,很少人比世芳听得多,听得仔细。我有许多很爱听歌也很用心听歌的朋友,但大多数人都没有世芳独特的机会与缘分。认识世芳近四十年了,却很少有和他深度沟通的机会,直到前些年上他的电台节目谈歌的时候,才发现原来他对歌的情怀比他的母亲更浪漫,更难得的是,他对生活在错综复杂两岸三地的中国人的关怀也不亚于他的父亲。 把耳朵借给马世芳吧,听他放一首歌,认识写歌的人和那个年代的故事。 侯德健 2015年1月26号,北京 推荐序 李宗盛 世芳老弟: 让我老实跟你说,即便并不动听。 从不主动或者能免则免,我极少看乐评或是相关的文章。 能给我启发的不多只是一小部分原因。 主要是我想纯粹地、主观地、不受影响地去完成一首歌或是一张专辑的制作。 当我交出母带的时候工作已然完成, 专辑的销售、外界的评语、歌者的成败,我并不在乎。 一张专辑的制作对我而言意味着是要去说服、去感动、去带领一个团队, 一起相信这十首歌能为歌者创造奇迹,能为时代留下印记。 身为制作人背负着一个歌者或者是一个公司的未来, 他凭借着的是信仰般的虔诚与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 我知道这样的态度当然有失偏颇,但是大半辈子的音乐人生涯也就这样过来了。 然而其实无碍, 你的文章我虽然不多看,但却必须承认持续暗中观察。 所以在你新书发表的时候,要真心感谢你的孜孜…